徐意坤
摘 要:中國武術并不只是簡簡單單的拳腳功夫,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中國功夫不僅受我國人民的喜愛,還備受西方國家的推崇。但是近年來隨著西方體育文化的傳播,我國的武術教學已經很少被運用于高校體育教學中。我們中國武術的傳承越來越艱難。基于這種情況,文章認為在高校武術教學中,不僅需要向大學生傳授強身健體的武術技能,還要注重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筆者將在下面所論述的內容當中,著重的分析高校武術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并提出如何在高校的武術教學中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效的進行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高校武術教學 傳統文化 關系 分析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7—0061—03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并且也是唯一一個僅存著的還在繼續發展著的國家,幾千年來歷史文明從未間斷過。因此,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代代相傳的文化,經過不同歷史時期的沉淀和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特點,是先人們幾千年來智慧和精神價值的綜合。而中國武術就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的進行完善和發展。中國功夫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瑰寶。因此,在高校中進行武術教學,能夠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同時也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
1 中國武術的基本簡介
1.1 中國武術的含義
中國武術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拳腳相爭,其中還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它最基本的概念是主要以徒手或者器械進行攻擊和防守,動作和其攻擊的方法為主要內容,并且通過一系列的武術套路、散打和對抗的形式,以此來達到防范他人和強身健體的終極目標。在中國武術中蘊含著很多傳統文化的因素,如宗教信仰、兵法和哲學等等,并且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
1.2中國武術的發展歷程
在商周時期,國家出現了一種新的舞蹈形式——武舞。國家就是通過”武舞”的表演形式來對士兵進行訓練,以此來鼓舞士兵的士氣。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將格斗技術應用于戰場當中,齊桓公更是每年都要在春季和秋季舉行“角試”來選拔英雄。在這一階段,造劍的技術和劍道都得到了繁榮的發展。秦漢時期,我們更是通過一個歷史典故就能明白這個時期武術的發展“項王舞劍,意在沛公”,這個時候的表現形式已經比較接近今天的武術套路。在漢代,各種槍開始投入使用。還有華佗創建的非常出名的“五禽戲”。在宋朝以前,備受各家推崇的是陜西紅拳。唐朝李世民時期有少林武僧的出現,至武則天時期,更是推出了武舉制度,用來選用軍中人才,進行考試后授予參考人員一定的稱號,這個做法大大的促進中國武術的發展。宋朝時期,雖然明令禁止私藏兵器,但是在愛國將領岳飛的提議下,大部分的軍民還是大量的開始習武,尤其是以杭州一代為中心,由此產生了南拳。后來北方被金侵占以后,大量的難民流竄到杭州,同時也將北方的拳種帶了過來,與杭州的南拳相互結合,形成了杭州長拳。在明朝時期,大將軍戚繼光將全國的武術開始進行歸納整理,包括長拳、短打、紅拳和巴子拳、福建的五形拳、鶴拳、詠春及蔡李佛南拳等。清朝以后,太極拳、查拳和內家拳相繼出現。通過我國武術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在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國對武術的發展都是十分重視的。
2 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
縱觀中國武術的發展歷程,就不難看出,中國武術的發展史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首先是在中華大地上,產生和發展了中國武術,它是我國最傳統的體育運動形式之一。同時,中國武術本身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國武術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我國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而不朽,我國的武術文化已經深深的烙上了傳統文化的痕跡。而且想要學好武術,掌握武術技能,就需要持之以恒的進行鍛煉,越是比較糟糕的環境,越要去克服,激發斗志,去獲得武術技能的提高。武術的這一特點與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處不謀而合,傳統文化講求中庸之道和自我修身。因此在高校武術教學中可以將二者有效的進行結合,既注重外在的修煉,又注重自身的修養,動靜結合。使學生掌握武術技能的同時,也能夠修煉自身的內在品質,今兒實現高校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3 高校開設武術教學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3.1 在高校進行武術教學就是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
中華民族自誕生以來,就講究“文治國,武安邦”,由此可見我國歷代對武術的重視,尤其是封建王朝時期,中國人民學習武術更是為了保家治國。翻開歷史的書刊,每一個曾學習過武術的人都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堅定信念。古往今來,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學習武術,鍛煉身心,在武術的學習過程中,他們鍛煉自己堅定的意志,磨煉自己的思想,有著與民族共存亡的奉獻精神。他們憑借自己的武術,報效自己的國家,留下流芳百世的佳話。例如,“荊軻刺秦王”中,我們感受到了荊軻高強的武藝和一顆為國之心。因此在高校進行武術教學,不僅是在幫助當代大學生強身健體,更是讓他們對愛國主義精神進行傳承。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當代大學生肩負重任,在高校教學中要培養他們這種追求真理,敢于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對這一精神的傳承和學習,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能夠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高校開設武術教學,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這種高尚的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能夠切實的讓當代大學生感受到,這也對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向上、不斷拼搏進取、持之以恒的優秀品格起到非常大的助力。從某一方面來說,還能夠鼓勵大學生敢于與惡勢力進行斗爭,有直面艱難困苦的勇氣。只有在平時就培養大學生這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勇氣,當我們的民族真正的遭遇危難的時候,他們才能敢于站出來,為保家衛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中華武術文化一直以來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因此高校在進行武術教學的過程當中,要著重的培養大學生崇高的信仰理念,使他們能夠具有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
3.2 在高校進行武術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就要求君子行事,要不懼困難,永不停息,奮發向上。這種精神亦是武者的人生信條,他們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不斷的進行鍛煉,培養自己積極進取的精神。在高校開展武術教學,能夠讓當代大學生在這種長期的武術學習中,鍛煉自己的身體,培養堅持不懈的品質和敢于吃苦的精神。因此,在高校開展武術教學,能夠鍛煉出大學生堅強的意志。通過武術比武等比賽的形式,也能使大學生更具有斗志和熱血,這在他們脫離學校步入社會的時候至關重要,一個年輕人只要擁有斗志和熱血,才能夠在職場的激烈競爭中去拼殺,去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4 在高校武術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措施
中國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應在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多多呈現的內容之一。中國武術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鍛煉身體和自我防衛的一種手段。在兩廣通常被稱為中國功夫,在西方國家,他們非常和推崇我們的中國功夫。在民國時期,武術還曾被稱為國粹,由此可見中國武術在每個歷史發展時期的重要性。中國武術帶有我國的思想政治文化特征和人文哲學的特色,對于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1 豐富武術教學內容,有效傳承我國傳統文化
根據調查情況顯示表明,在我國目前已經有多所高校開展了武術教學課程,但是在武術教學內容方面還存在著問題,主要表現的形式為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因此高校開展武術教學課程,要豐富武術教學內容,可以將五步拳、太極拳、初級劍等一些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學習的課程引入到高校武術教學當中來。這種做法對于高校大學生學習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中國功夫作為中國人民最引以為傲的瑰寶,我們絕不可以讓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是要在每個時期進行傳承和發展。習武修身,不僅能夠使當代大學生強身健體,還能夠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
4.2 引進武術方面的專業人才
在當今高校的武術教師的綜合素質來看,教師的專業水平相對來講還可以,但是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動作的還不夠,沒有把武術中的內涵充分的讓學生領會到。因此高校需要引進既具有武術技能又懂得武術文化知識的專業型人才。高校的武術教師更需要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武術文化知識的研究和探討,從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作出貢獻。
4.3 高校開展武術教學,教學內容要著重對學生傳統道德禮儀的培養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西方文化的有效傳播,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強有力的的沖擊。因此,在高校開展武術教學,能夠使大學生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我們也是要在武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傳統道德禮儀的認識和深度的理解與傳承。在武術方面本身就存在的道德禮儀也是我國傳統的道德禮儀的一部分,古語有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說法,這句話充分的表明了武者對自己師傅武術就是用這種傳統的方式向世人展現尊師重道的傳統禮儀。在高校開展武術教學,應該著重引導學生對尊師重道禮儀的學習,使學生更加尊重自己的教師,道德素質得到提升。同時習武者都是將“仁”的理念貫穿于整個武術學習的過程當中,這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例如,一代宗師霍元甲,他作為一個武者,幫助百姓鋤強扶弱,在民族大義上,抗擊日本人,弘揚我中國武術精神,無一不體現了“仁”的理念。因此在高校開展武術教學,一定要著重引導高校大學生對傳統道德禮儀的學習。也將“仁”的理念進行傳承和傳播,以自己的力量去與這個社會邪惡的勢力勇敢地去斗爭。
5 結論
總而言之,在高校開展武術教學課程,就是對學生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教育。大學生通過對武術的學習,可以充分的感受到中國功夫的魅力,并且能夠領悟到中國無數種所蘊含的武術文化和武術精神,從而幫助大學生強身健體,培養他們堅定的意志和良好的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蘇克強. 文化傳承視域下山東省高校武術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 搏擊?武術科學,2013(09):58-61.
[2]蔡瑾瑾. 高校武術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傳承[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03):90-91.
O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ushu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u Yikun(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 China)
Abstract:Chinese Wushu is not just simple fist Kung Fu, it is the wisdom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years, contains a very rich cultural heritage. Chinese Kung Fu is not only popular with people of China, but also highly praised by the western countries. Bu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pread of western sports culture, Chinas Wushu teaching has been rare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Wushu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the Wushu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quires not only to teach students Wushu skills, but also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The study puts emphasis on the analysis of Wushu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transf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d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in the Wushu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college Wushu teaching traditional culture relationship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