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淑 張璟怡 王榮
摘 要:通過本課題的調查研究和論證,希望能夠推動法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方面的制度改革和創新,能為國家教育管理部門建立和實施法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提供可行性依據和合法性依據,能有效的推動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最終推動我國法制現代化的進程和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
關鍵詞:法學教育;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完善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13-02
一、明確我國當前本科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
要構建一個國家的法學教育模式,首先必須明確其培養目標,并通過這種培養目標來確定法學教育的層次結構、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等。[1]
(一)對于本科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許多專家學者對此定位不同,主要有
1、職業教育的定位。其主張本科階段的法學教育,或者說中學后的第一次法學學位獲得階段的法學教育應該立足于職業教育。[2]
2、法學基礎教育的定位。其認為應將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這三項內容作為我國法律本科教育的主要目的。[3]
3、基礎和職業教育的結合。其主張應該將法學本科教育定位于基礎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基本位置上。[4]
4、定位為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例如有學者認為新世紀法學教育培養的人才,應當具備扎實的法律知識功底,完善的人文知識背景,嚴密的邏輯分析能力,突出的語言表達能力,具備崇尚法律,恪守職業道德的精神品質,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屬于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和治國人才。[5]
對比分析以上幾種本科法學教育的定位,我們認為:
將本科定位法學職業教育可以將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很好的銜接起來,使得法學教育培養目的更加明確,也可以為法律職業化、法律人共同體的構建奠定堅實基礎。但在我國現行法學教育體系結構下,進行本科法學職業教育存在以下條件的欠缺:
其一,法律職業者需要相當的社會經驗與知識技能的積淀。其二,由于我國法學生的“年幼化”,因而在職業選擇上還不成熟、清晰、明確。其三,法學生數量激增以及由此帶來的較大就業壓力和進入法律及相關職業存在的客觀的準入難度等。
將本科法學教育定位為法學基礎教育,很好的強調了法學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但我們知道法學基礎教育是任何本科法學教育目標的應有之義,這一定位是將教學內容提升為教學目標,有混淆概念之嫌。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也不同意基礎和職業教育的結合的目標定位的說法。
(二)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縱觀本科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盡管各專家學者意見不同,眾說紛紜,但蘊涵了一個一致的觀點,即法學教育培養的人才的素質是非單一性的。王保樹教授早年撰文指出我國十分需要大批既懂法律,又懂經濟,科技,人文,社科知識的復合型法律人才。
因而,筆者認為,本科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接受國民一般高等教育的具備綜合素質的復合型法律人才。而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的具體目標是,培養具有法學基本理論素養,掌握法學基礎知識,具備法律實踐基本技能的初級法律人才,此外還能夠在法學專業之外掌握一至兩門的他學科他專業知識的擁有廣泛而深厚的人文素養和高尚情操的高素質人才。
二、對傳統復合性法律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完善
(一)我國本科階段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模式概述
1、雙學位的教學培養模式。為培養復合型人才,各大學允許各專業的本科生選擇一門本專業外的專業作為自己的第二專業,進行一定時間的學習,通過考試獲取相應學分,通過論文答辯,即拿到第二學位。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法學第二學位教育就是以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為目標的。[6]法學雙學位應該包括法律專業的選擇他專業的雙學位,以及他專業選擇法學作為二專業的雙學位,但就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我們還是就法學專業的學生選擇它專業作為二學位的情形加以探討。
2、輔修制教學培養模式。即學生在學習主修專業的同時,輔修另外一學科專業,修滿規定學分,獲輔修證書。[7]
3、選修課制教學培養模式。選修課制即通過跨學院選修課和全校性選修課,建立學科或專業選課模塊,讓學生自由選讀。該模式是各大高校廣泛采用,且學生受益最大的培養模式。
(二)各復合型法學教學培養模式之不足及對選修課制的完善
我國的法學二學位培養存在著的問題有:學制太短;二學位在就業市場上不具有權威性和競爭力;二學位學生一般只是對他專業基本課程的學習,對其進行實踐技能的培訓則欠缺,可以說法學二學位學生接受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跨學科教育;學校和學生所付出的教育成本頗高。
就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而言,選修課制所存在的問題有:選修課程整體所占的學分比重偏低,課程開設的廣度不夠,教學管理松懈,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到堂率低,考核不嚴格等等。
所以應大力發展和完善選課制,提高選修課的學分比重,嚴格教學管理,作好學生上課的考勤,對不到堂上課的學生應當加以嚴厲處理;改革選修課的考核方式,不允許只是簡單的論文形式的考核,禁止抄襲,規范學術。
三、為培養復合性法律人才需要完善課程設置
對于人才的培養,課程的科學合理設置無疑是最為基礎的內容。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必然要求復合型的課程設置。
(一)增加國學作為必修課程
中國有其自己的經史子集,縱無決定中國文化的功效,至少已經滲入了中國的文化。圓通的中國教育絕不能疏忽中國的經史子集。[23]沒有國學根基的文科類大學生(法學當屬文科)是缺乏厚重文化底蘊的。由于其基礎性,對該課程建議在大一開設。
(二)增加經濟學和政治學以及社會學、心理學作為必修課程
經濟學和政治學以及社會學的知識是進入法律專業學習的學生應當具備的基礎知識,沒有這些知識背景作為鋪墊,對法律的理解或許就只能限于條文;而心理學的重要性體現在法律是行為之學,不探究人的內心,只探究人的行為只會流于表面。建議在大一大二時分別開設,其中經濟學應多一些課時和學分。
(三)增加辯才學和法律職業道德作為必修課程
建議將辯才學安排在大二學年;將法律職業道德安排在大三學年,因為在前兩年完成了大部分專業課的理論學習,而即將進行實習的時候,進行該課程的學習將起到一個良好的職業警醒和教化作用。
法律作為一種職業,有其職業道德。法律職業是對人間是非曲直的權威評判,是對人們權利義務的終極定奪,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保障,法律職業的這種特殊性質直接決定了法律人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8]總的來說教學內容安排方面應當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從具體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要防止法律職業道德的教授成為枯燥的單純的說教,學生上該課程成為一種必要的應景形式,還應對該課程進行除課堂之外的實踐性教學。
筆者認為,對該課程應施行感動和警示兩方面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關于法律職業道德的考核方式,筆者認為一個人的道德的高低(包括職業道德的高低)非紙面可以測試,但作為一門課程,按照正常的教學模式而言,在期末應當進行一次考試。就考核方式而言,筆者認為法律職業道德準則作為基礎知識應加以考察,另外,還可以分組施行角色扮演,辯論等作為平時成績加以考核。
四、為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需改革本科傳統法學教育方法
就跨學科跨專業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而言,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我們認為應當引進以下教學方式:
(一)雙語教學
在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采取。如采用英語和漢語講授外國法、國際法等。該種方法的采用需要具有良好外語水平和專業水平的教師,也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因而建議對高年級采用。
(二)討論式講學
一般認為大學生具有自學的能力,因而就教材上的法學基礎性知識學習完全可以通過自學的形式完成,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在課前明確學習的重點、難點或布置論題、案例待下堂課學生討論,如果討論的問題較多則分配到個人,問題較少則可實行分組討論,如分為兩組實行對抗式辯論;老師在課堂引導討論,提供解析案例問題的思路、視角、方法,最后給出參考答案,并總結。
(三)雙師教學
這一教學方法在西南政法大學由行政法王學輝老師等予以實行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卻是限于法學教學。借鑒這一方法為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可實行不同專業老師同臺授課,當然為避免戲謔和難以銜接,老師們事先要就授課內容很好的融合。
五、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其他方面
在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的過程中要處理好以下方面的關系:
(一)處理好法學專業課程學習與他學科他專業課程學習之間的關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怎樣處理好不同專業和學科之間的學習關系顯得十分重要。在處理二者的關系上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有益的辦法,但總體而言,不外將關聯的二學科交叉學習融合貫通最為裨益,其實各個學科之間很多是相通的,正如楊振寧所言:物理研究到了最高的境界就屬于哲學的問題了。
(二)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問題
我國大學教學注重理論傳授,而在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稍顯不足。本專業如此,跨專業的學習存在這一問題會更加的明顯。古人云:“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必矣。”只有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產生活實踐才能夠為學子所真正的掌握,才具有實際的價值和意義。因而在專業的實踐過程中有意識的將跨學科的知識加以運用會更能夠促進專業之間的融合,從而成為跨專業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三)跨學科跨專業的選擇問題
在跨學科跨專業的選擇上要堅持感性和理性相結合。即感性的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加以選擇,同時也要理性的考慮到所選專業和課程與法學的結合程度,以及日后工作的需求等等。
(四)為營造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校園文化環境問題
現在的政法大學多屬以法學為主的多科性大學,這類大學較綜合型大學而言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則會有環境的局限性,因此應多加強不同專業學科同學間的交流,不同學校之間同學的交流,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環境,以促進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甄貞.方興未艾的中國診所法律教育——2002年-2004診所法律教育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
[2]宋鴻雁.本科法學教育定位與改革探討.理工高教研究,2004(5).
[3]楊春華.論我國現行本科法學教育的目標定位.高教探索,2008(3);83.
[4]蔡鎮順.法學教育的定位與改革.太平洋學報,2008(20).
[5]金宏武.21世紀我國法學教育目標的重新定位.廣州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
[6]21世紀法學教育暨國際法學院校長研討會綜述.人大復印資料,1999(11).
[7]梁文彩,劉曉霞.淺談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在中國的建構.社科縱橫,2008(10):66.
[8]邱本.論法學教學的內容.中國大學教學,2005(6).
[9]宋鴻雁.本科法學教育定位與改革探討.理工高教研究,2004(5).
[10]賀衛方.中國法律教育之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