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芳
【摘 要】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兼顧一節課的完整性與實效性,不僅要讓學生學得扎實,還要讓學生獲得能力,如何讓課堂既充滿濃濃的數學味,又有趣味性、探究性和思想性,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關鍵詞】數學教學;完整性;實效性
數學教學講究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與情感態度四個維度的和諧統一,在教學活動組織中,應同時兼顧四個方面的目標。但是通過觀察與反思,我發現一節相對完整的數學課,有時候教學效果卻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原因就是時間安排不夠合理,課前的預設方案往往受到各種實際因素的影響而難以有效實施,例如將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那么應用與拓展方面的時間就會縮短,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反之亦然。其實,課堂教學的完整性與實效性并不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關鍵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巧妙整合舊知復習與情境創設
數學知識之間存在著很強的連貫性,所以數學教學都十分重視以舊引新,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利于形成知識網絡,構建知識體系,新課導入時適當的復習能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得知識,這是最高的技巧之所在。”我認為,教師要上好課,就要將教材用好、用活,巧妙地將舊知融入于有趣的情境中,這是一種最能達到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導入方式。
如教學“小數乘整數”時,上課時,我創設了買風箏的購物情境,但是課本上四種風箏的價錢都是用小數表示的,如果完全按照課本中的情境圖,就忽略了整數乘法與小數乘法之間的重要聯系,為了引導學生將整數乘法的經驗遷移到小數乘法中來,我把小鷂子風箏的價錢從6.4元改成了6元,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在解決“買5個小鷂子風箏多少錢?”和“買3個蝴蝶風箏(每個3.5元)多少錢?”這兩個問題時,就可以對比整數乘整數和小數乘整數的意義與計算方法,發現它們的意義是完全相同的,計算方法也是緊密相關的,順利將已有知識遷移到新知上來,既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又因為將復習與情境巧妙整合,節省了不少時間。
二、合理運用教師講解與自主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中可以看出,數學學習不能只是教師講、學生聽的過程,應給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那么,是不是數學課堂就可以全部交給學生去探索,教師不需要也不能講解了呢?當然不是。小學生的知識還不夠豐富,他們的探究是一種不完全探究,課堂上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感悟數學模型的建立過程,幫助他們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提高應用意識。而教師的講解能夠提綱挈領地把一節課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以《數的奇偶性》這一課為例:一位船夫劃著他的小船,從南岸駛向北岸,再從北岸駛回南岸,不斷往返,幫助了很多需要過河的人。這條小船擺渡11次以后,它是停在南岸還是在北岸?別看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當學生有的用實物模擬,有的畫圖,有的列表,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證明自己的猜想時,他們還只是停留在知識的表面現象上,教師要通過講解及時幫助學生發現規律:無論船的起始位置在哪邊,擺渡偶數次都能回到起始位置。當學生通過一些實例證明剛才得到的結論是正確的,并且具有普適性時,教師要再次通過講解幫助學生理解:當行走路線中有n個點時,要順次移動n次后才能回到起始位置。從而將生活問題與倍數的知識聯系起來,將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
三、靈活滲透解題技巧與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它具有指導性的地位。小學數學中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分類”、“一一對應”、“轉化”、“數形結合”、“等量代換”以及“模型思想”等,它們在各種數學活動中被反復運用,但數學思想方法需要通過長期的滲透和影響才能形成,在日常教學中容易被忽略。數學解題技巧相對來說功利性更強一些,也是數學教學中極為重要的內容,一些簡便運算、公式法則等均屬此列。教師會在解題技巧上花更多時間,短時效果很明顯,但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所以我建議教師每堂課都要兼顧以上兩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如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教師引導學生將圓柱轉化為長方體,再推導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其中滲透了多種數學思想方法。首先是“轉化”的思想方法,如果教師在前面的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相信六年級的同學可以通過自主探究發現圓柱與長方體之間存在“形狀變了,體積不變”的關系;其次是“極限思想”,通過學具與多媒體的演示,學生會發現圓柱切開的份數越多,越接近長方體,從而消除“圓柱轉化后不是真正的長方體”的疑慮;第三是“對應思想”,通過觀察,找到轉化前后的兩個立體圖形存在怎樣的相關性,利用二者之間的聯系,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還有“模型思想”,整節課按照“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程序開展教學,讓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積累活動經驗,提高應用意識。這樣一節課,將解題技巧的訓練與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無縫連接,做到了完整性與實效性的統一。
探究數學教學的實效性,是一個傳統而有意義的話題,是教師責任心的體現,是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而教學的完整性體現的是現代教育對數學教學的更高要求,像《課程標準》中指出的那樣,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一脈相承,既矛盾又統一,我們在教學中要兼顧完整性與實效性,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王永春.《小學數學與數學思想方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