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璐
【摘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易經》翻譯難度巨大。只有在譯者自身深度了解其中內涵,才能將原文內涵準確傳遞出去。如果譯者對原文內容了解的也模棱兩可,那么譯文也會“不知所云”。 由此可見,優秀《易經》譯本不僅要求譯者受過良好的英語訓練,還必須具備古文知識和深厚國學功底。因此,《易經》翻譯今后仍前景廣闊。
【關鍵詞】乾卦;易經;翻譯
一、引言
《易經》被尊為群經之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中華民族思想與智慧的結晶,對中國歷朝歷代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也受到西方有識之士推崇。
二、《易經》翻譯成就
16世紀《易經》首次被翻譯成他國語言進入西方。到21世紀各個版本譯本已是層出不窮。在諸多譯作中,三個版本最具代表性:
一是1882年英國傳教士理雅各翻譯的版本。理雅各用盡畢生精力心血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翻譯了四書五經等著作。他翻譯《易經》的態度也是一絲不茍,《易經》翻譯,耗時近二十年。這一版本作為首個英文版本,得到西方學者高度評價。
二是學者衛禮賢的德文譯本。衛禮賢譯本更多的保留了原著風格,被尊為西方學者翻譯的藍本。后由貝恩斯轉譯為英文。
三是汪榕培和任秀樺合譯的《英譯易經》(下文簡稱“汪任譯本”)。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首個中國人的譯本,意義重大。
三、問題探究
1、卦名翻譯
《易經》共64卦,384爻。卦名是對爻辭的高度概括。
理雅各將卦名譯為The Khien Hexagram.
貝恩斯將卦名譯為Chien / The Creative.
汪任譯本將卦名譯為The Qian Hexagram(the symbol of heaven)
“乾”指天空,陽性。所以在乾卦卦名翻譯中,理雅各采用直譯的方式,很難讓沒有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外國讀者理解到乾卦的真正深層次含義。而貝恩斯的版本則采用音譯后補充是受《圣經》影響,但乾卦與創世紀并不相同,所以會引起誤解。汪任譯本則直譯并加注,既保持原作風味又便于西方讀者把握其中內涵。
2、爻題翻譯
爻題由爻名和爻位名共同組成,如初九、九二等。
理雅各譯本初九In the first(or lowest)NINE,undivided.
九二In the second NINE,undivided.
貝恩斯譯本初九Nine in the first place九二Nine in the second place.
汪任譯本初九—— 1. ?九二—— 2.
《易經》中六和九代表著陰和陽。初九意為是第一爻為陽爻,九二意為第二爻為陽爻。而理雅各和貝恩斯的譯文版本只表示出爻的位置,并未表示出爻的陰陽性。而汪任譯本巧妙地用陰陽符號代替對陰陽性的說明,簡練精準。
3、文化意象翻譯
初九:潛龍勿用。
理雅各譯本In the first(or lowest)NINE,undivided,(we see its subject as)the dragon lying hid(in the deep). Its not the time for active doing.
貝恩斯譯本Nine at the beginning means:Hidden dragon. Do not act.
汪任譯本—— 1. The dragon is lying in wait. The time for action is not ripe.
在三個譯本中龍都被譯為dragon。考慮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種譯法并不恰當。在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標志。傳說有一個團結勇敢且驍勇善戰的部族,他們每打敗一個部族的軍隊,奪得帶有部落圖騰的戰旗后便收藏起來,久而久之這個戰無不勝的部族把繳獲的戰旗裁剪并拼湊起來便有了龍,象征至高無上的威力。幾千年來,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積淀,民族的象征。在《易經》中龍代表著生命力,潛龍、見龍、飛龍、亢龍的變化生動表現出事物從萌發到興盛到衰退的過程。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則象征殘暴。因此,這樣翻譯顯然不合理。較為妥帖的辦法是將龍直接音譯加注解釋。
4、通假字翻譯
九二:利見大人。
理雅各譯本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meet with the great man.
貝恩斯譯本It furthers one to see the great man.
汪任譯本It is the time for the great man to come to the fore.
利見大人際應該為利現大人。見為通假字,意為出現。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用字現象之一,即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理雅各和貝恩斯并沒有注意到通假字這一細節,采用直譯,沒有表達出原作真正意思。而汪任譯本則考慮到通假字現象,才是合理的。
5、特有詞匯翻譯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
理雅各譯本the superior man active and vigilant all the day.
貝恩斯譯本All day long the superior man is creatively active. 注釋:Obedience to the ?code of li(禮) was entirely self-imposed as regards the“superior man”who in feudal times was always a man of rank.
汪任譯本The gentleman strives hard all day long.
如今君子主要形容人溫文爾雅。這個含義始于孔子。這之前君子意思是君。君,尹表示治事;口表示發令。合起來意為發號施令,治理國家。而此書成書年代是在孔子之前,因此這里應取君之意。
然而理雅各譯本與汪任譯本都將君子譯為如今君子的意思,顯然與《易經》所傳達意思不符。貝恩斯雖和理雅各一樣,卻在之后加了注釋,意思切合原文含義,更具合理性。
四、問題原因
《易經》作為群經之首,將其翻譯為其他語言在世界進行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結合上述翻譯譯本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翻譯中產生問題主要原因可大致歸為兩點:
一是對內容的誤讀。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君子”和通假字“見”的翻譯。只有熟悉原文所表達的內涵,才能在翻譯中精準把握。
二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忽略。例如上文提到龍的翻譯。孫致禮曾指出:“翻譯的最大困難往往不是語言本身,而是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意蘊”。單純字對字,詞對詞翻譯并不能保證譯文準確。
五、展望及建議
通過此次多版本譯文分析對比,筆者認為《易經》翻譯中可以采用以下兩點方法,使譯文更貼合原文含義:一是用固定圖像符號代替文字,例如陰爻陽爻可在起始部分做出詳細解釋闡述后,后文用符號代替;二是加注或加釋翻譯,在音譯和直譯不能使讀者完全明晰譯文內涵時可采用此法,使譯文表達準確易懂。
翻譯應是文化間的單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易經》翻譯難度巨大。只有在譯者自身深度了解其中內涵,才能將原文內涵準確傳遞出去。如果譯者對原文內容了解的也模棱兩可,那么譯文也會“不知所云”。例如《易經》中的斷句問題,《易經》原作是沒有標點的,這樣斷句就有多種方式,可以產生多種理解。如乾卦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可以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也可以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由此可見,優秀《易經》譯本不僅要求譯者受過良好的英語訓練,還必須具備古文知識和深厚國學功底。因此,《易經》翻譯今后仍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王佐良. 翻譯中的文化比較[J]. 翻譯通訊, 1984(1):2-6.
[2] 劉大鈞. 周易概論[M]. 齊魯書社, 1988,6: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