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紅
摘 要:在小學教育階段中數學學科屬于一門基礎課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特點,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耐力要求相對較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需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以此促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鑒于此,本文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積極性進行探討,同時提出部分有效的教學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積極性;動手能力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科目,對他們學習積極性的培養和發揮異常重要,這是其克服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內驅動力,也是改善整個教學效果的關鍵舉措。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扮演好組織者與指導者的角色,全力提升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對學生產生強勁的吸引力,引導他們主動發揮自身積極性和主觀意識,從而實現高效學習。
一、積極運用導入藝術,吸引學生積極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從新課導入環節著手,讓課堂伊始就對他們產生強勁的吸引力,使其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充滿渴望和期待。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運用導入藝術,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實情使用各種各樣、新穎別致的導入方式,為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不僅可順利引入新課內容,還能夠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為課堂教學起一個良好的開端。
如在“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實踐中,在課堂開始環節,教師可出示三角板提問: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嗎?學生回答:三角板;提問:為什么叫三角板呢?回答:因為它有三個角;提問:誰來指一指這些角都在哪里?總結:其實不僅在三角板上有角,在大家的生活中到處都有角,以此揭示本節課的教學主題。接著,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主題圖(校園圖片),設計問題:你們看在校園中藏著許多角,請大家仔細觀察角在哪里?學生觀察找角并匯報:剪刀上有角、球門框上有角、紅旗上有角、教室的門、墻面、鐘表等。這樣采用輕松活躍的方式展開新課教學,為課堂增添趣味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二、增設課堂互動環節,引領學生積極參與
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要想有效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適當增設互動環節,使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自覺主動的參與學習和思考。課堂互動不僅能夠有效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還能夠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掌握程度,并以此為參照靈活調整教學計劃,讓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主動構建動態課堂,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活潑有趣,在互動中引領學生積極學習數學知識。
比如,在進行“認識時間”教學時,本節課以學生認識鐘表為基礎,進一步認識時間,并為后續學習時、分、秒的相關知識的計算做鋪墊。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先設計一個課前游戲“開火車報數”,讓學生使用5個5個的方法報數到60,目的是形成活躍的課堂氣氛,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為接下來觀察鐘面小格數和5個5個的數出時間做準備。接著,教師可將提前準備好的卡通小鐘表出示,誘發學生觀察鐘表的興趣,并設問:鐘表可以告訴大家什么?像這樣的時間你們認識嗎?(出示鐘面5時、7時半、8時、12時半)。如此,在互動中逐步展開教學,深入講授知識,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減。
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促使學生積極探究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知識內容都需要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教師應著重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使其積極探究數學知識,借此強化學習效果。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可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情況,組織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受知識,在親身體驗中學習和探究數學知識,鼓勵大膽猜想和敢于嘗試,并多動腦、多思考,思維能力得以發展。而且學生還能夠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積極性進一步被調動。
在這里,以“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除法)”教學為例,這是學習學習除法知識的開始,除法含義以“平均分”為基礎,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小學生也有過分物品的經歷,但是缺乏平均分的實踐經驗。教師應組織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教師可提前要求學生準備好9張紙,設問:同學們,如果想要把這些紙平均分成3份,應該怎么分?讓他們自己動手嘗試操作,鼓勵學生使用多種分法:一張一張分、兩張兩張分或三張三張分,不過無論怎么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份是3張紙。以此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積極學習新知識,從而初步認識和感知除法。
四、總結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發揮學生積極性,不僅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還是教師的基本任務。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可從積極運用導入藝術、增設課堂互動環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等多個方位著手,全力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華紅衛.小學數學教學如何發揮學生積極性[J].江西教育,2016,27:69.
[2]蔣小剛.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J].新課程(小學),2016,01:10.
[3]王芬.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J].考試周刊,2016,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