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麗
摘 要:語文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追求有效是語文教學的永恒話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需要語文老師熟練地運用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那么,怎樣才能讓語文課堂活力四射,意趣盎然,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呢?
關鍵詞:創設;教學情境;構建;高效課堂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去,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樂學情境的創設是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途徑之一,因為它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學生活動為途徑,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創新人格有著獨特的作用,成為中學語文教學創新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師駕馭高效課堂的必備素養和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以問設疑,以疑導思,誘發參與意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設疑,以疑導思,可以誘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有時候,我們也會發現學生肯不肯參與、能不能投入,取決于他們對教學活動的情緒狀態和對所授知識的興趣程度。強烈的釋疑欲是學生積極思維的內在動力。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創設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加強研究,力爭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就一篇課文而言,可在教師設疑的基礎上,讓學生研讀課文并嘗試自己設疑。當學生嘗試提問時,說明他們的問題意識已被喚醒,真正變成了學習的主人。當設疑成為一種習慣時,學生自然會去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研究,不斷探究可能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又去探究,最終解決問題。一個個問題被學生發現,又被學生解決時,那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會促使學生自覺去發現,去思考,去解決,從中享受到了快樂,又獲得了知識。
二、創設情感情境,讓學生有情感的涌動,以情激趣
在閱讀教學中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可以讓學生處于非常亢奮的學習狀態,自覺與作品進行心靈的交流,從中受到熏陶和啟發。現代媒體廣泛運用于教學,為情感情境的創設提供了一個便利的平臺。在學生情緒調動起來以后,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自然是水到渠成,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音樂性很強,在講授此課時,根據課文的內容配以符合內容和意境的音樂,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講授琵琶女自訴身世的內容時,配以二胡曲《江河水》,學生被音樂和琵琶女的身世深深感染,沉浸在感傷的氛圍中,深刻地體會到了琵琶女悲慘的遭遇。本詩對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技巧的描寫是情緒發展的高潮,如果不配以音樂,以聲感人,喚起學生的想象,很難引人入勝、引思入情,根據文中樂曲旋律的變化,可選擇琵琶曲《十面埋伏》,讓學生感知“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刀槍鳴”的境界,學生聽完后,教室里發出一片感嘆聲——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其實,這就是情境帶來的效果!
三、創設沖突情境,聚焦思維興奮點,爆發內在驅動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對文本的解讀、人物的分析甚至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常常存在分歧。對同一內容產生不同的理解,對同一問題產生不同的看法,這就是認知沖突。認知 沖突的產生,能夠迅速激活學生思維,進行積極思考。在教學中把對立的觀點意見提出來爭論,讓學生在沖突中產生積極的思維,并提供表達感受的機會,進而收到輕松愉快中求知的效果。如《雷雨》中“周樸園是否真愛魯侍萍?”《魏公子列傳》中,朱亥用大錘錘死了魏國德高望重的大將軍晉鄙,“晉鄙非殺不可嗎”“司馬遷和屈原一個忍辱而生,一個含冤而死,如何看待他們的生死觀?”“劉邦和項羽誰是英雄?”等等問題的探討與辯論,孩子們針鋒相對,各抒己見,爆發出巨大的內動力和辯論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活躍思維,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挖掘與理解,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真是一舉多得,效果明顯。
四、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以動促趣
中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優美風景的描寫,有作者本人處于某種情境下所產生的感想、感悟等,如果教師只是以閱讀或板書的形式,難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真正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因此,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教師們要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創設作者所要描繪的畫面或情境,啟發學生能身臨其境地去感知作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在學生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識別真善美和假惡丑,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其高尚的審美情操。如在教學《再別康橋》一文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有關康橋的風景圖(曲折蜿蜒的小河,劍河兩岸垂柳倒掛,芳草萋萋,河上架設著許多設計精巧、造型美觀的橋梁)和背景音樂,創設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讓學生通過詩歌景物的繪畫描寫,去體會作者透過景物所要表達的獨特情思,從而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繪畫美”。再如很多選入課本的文學名著都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但讀作品和看電影電視是兩回事。在教學這些課文時,我們可把同名的電影電視播放給學生看,然后讓學生做一回導演,讓學生跨越時空,在多種多樣的語文活動中去體驗、感染和熏陶,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好之”才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只有“樂之”才會主動參與,體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學生樂學了,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就自然達成。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千方百計地為孩子們創設一個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整合互動等探索情境和樂學情境,讓孩子們真正感覺到語文課是最活潑、最生動、最富有語言美、文學美、人文美、精神美的快樂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