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
摘 要 近年來,互聯網飛速發展,迎來了真正的互聯網時代。在此背景之下,各類社交網絡平臺隨之興起,并以不可回避之勢融入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抓住了此次機遇,將社交網絡平臺應用到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豐富了教育資源,開拓了教育渠道,加強了師生互動,實現了自主學習,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而另一方面,社交網絡平臺也給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帶來了挑戰,出現了虛假信息傳播、偏激思想片面誘導的情況,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卻又影響了學生線下人際交往。本文旨在通過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社交網絡平臺在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應用現狀進行簡單闡述。
關鍵詞 社交網絡平臺 高職 思想政治教學 應用 現狀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006-02
一、社交網絡平臺為思政理論課教學帶來的機遇
以當前社交網絡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的火熱程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應用社交網絡平臺的思路似乎理所當然應運而生,相關的新型教學模式也逐步建構,似乎從最大程度上為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具體表現在社交網絡平臺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方面,通過豐富教育資源,開拓多種教育渠道,加強師生課下交流等形式,鞏固了自主型學習的效果,弱化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擺脫實體課堂單一乏味的教學模式。毫無疑問,社交網絡平臺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注入了新活力,打開了新思路。
(一)豐富了教育資源
思政教育理論課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所能利用的資源是極其有限的,應用最多的無非是課本及教師的教學設計與課件。社交網絡平臺資源更新迅速,信息獲取便捷,利用到教學中極大地豐富了教育資源。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來說,借助社交網絡平臺,我們能夠獲取更多關于思想道德修養培養的實時資訊,能夠自我獲取法律相關基礎知識。譬如通過人人網一類的社交網站,我們能夠及時獲取全國甚至國外的其他院校關于該課程的一些主流觀念和理論課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資源不再僅限于僵死的課堂以及單一的“教—學—教”模式,這也充分體現了發揮自主型學習優勢所在。
(二)開拓了教育渠道
充分運用社交網絡平臺即意味著一個學習交流平臺的形成。這就開拓了教育渠道,結合理論實體課堂,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能夠雙管齊下,勢必能夠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一方面,社交網絡平臺能夠打破時空界限,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學習新知識,對于理論實體課堂有一個很好的輔助作用。當下大學生對網絡社交所帶來的較好互動體驗樂此不疲,對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熱情逐步提升,能夠不被傳統教學模式所束縛,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另一方面,通過社交網絡平臺,能夠實現家庭、學校、社會在思政教育信息上互通有無。以學生為中心,形成家長、教師之間良好的交流互動,密切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德。社會也可通過社交網絡平臺發聲,向學生群體科普法律意識,促進法律基礎的理論教學效果。
(三)加強了師生互動
自社交網絡平臺的構建日趨成熟以來,人與人之間的線上溝通交流也日漸增多,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來說,合理利用社交網絡平臺促進師生交流也成為了必然之勢。現實生活中,學生往往因為性格原因或是其它現實條件不足而與教師缺乏溝通交流,出現教師對學生的道德失范或違法行為不能及時察覺的情況,也有因此而出現許多不可挽回的不良事故的發生。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課程來說,社交網絡平臺的利用似乎顯得尤為重要。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問題關乎一個學生能否端正品行,避免做出傷害他人的違法犯罪行為。師生間的交流溝通則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顯然,師生間融洽頻繁的互動存在很大不足。社交網絡平臺的利用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方面打破了面對面交流可能會出現的尷尬;另一方面,實時交流增強了互動雙方的平等性。這最終是有益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
(四)實現了自主學習
借助社交網絡平臺實現的自主學習仍然是有教育者介入參與其中的,但社交網絡平臺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卻真正實現了自主學習。思政教育者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平臺發聲,可以使教育資源最大程度地分享給受教育者,而最后的學習過程卻是由受教育者自主完成的。學生通過與其他同為受教育者的群體交流溝通,資源共享,自主地甄選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源,自主地制定學習計劃,自主地領會眾多資源的精髓,甚至自主地評價學習效果。全世界的新聞資訊,學習資源都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平臺快速傳播,并為人們所知。受教育者可以主動接收新知識,而不需要端坐在課堂上聽教育者的“喋喋不休”,這無疑是實現自主型學習的良好開端。
二、社交網絡平臺給思政理論課教學帶來的挑戰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網絡技術也是科學技術成果之一,社交網絡平臺亦得益于網絡技術的發展。因此,社交網絡平臺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應用中不可避免的也具有這樣的兩面性。一方面,社交網絡平臺為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滋生了一些新問題。譬如,網絡虛假信息的傳播,影響學生自我學習效果;偏激思想的誘導,致使不少學生樹立錯誤的“三觀”,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學生過分依賴社交網絡,影響線下人際交往。
(一)虛假信息的傳播
當前網絡信息爆炸式增長,并以鋪天蓋地之勢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一方面,人們能夠通過網絡實現自娛自樂的最佳體驗,便捷的網絡服務節約了時間成本,快節奏的工作導致的生活壓力得到一定的緩解;另一方面,網絡傳播的信息紛繁復雜,真真假假虛實難辨,影響人們的判斷力,輕信網絡虛假信息,導致上當受騙。社交網絡平臺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主要基于信息真實可靠,為受教育者樹立榜樣示范的前提,尤其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信息的真實性是及其重要的,這關系到受教育者是否能從社交網絡平臺進行正確的自我教育。教育者通過社交網絡平臺分享給受教育者的教育資源往往也來自網絡,即是說,我們很難保證教育資源的分享源是真實可靠的,而這時受教育者通過社交網絡平臺進行的自我教育僅僅得到了便捷的實惠,而本末倒置地嚴重影響了教育的最后效果,這反而無益于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識的培養。這是社交網絡平臺應用到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的第一個挑戰。
(二)偏激思想的誘導
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以前,我們尚且處于一個文化多元的世界,而當下,網絡的發展使得我們不僅能夠了解到自身處于什么樣的環境,甚至每個人對多元的文化觸手可及。因此,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積極意義顯而易見,而消極之處也不可忽視。多樣的社會思潮通過網絡的肆意傳播,對意識形態的建立和控制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其中有正能量的弘揚,也充斥著偏激思想的誘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是要培養高素質的國家人才,思想道德觀念必須正確。然而,當前不少媒體為了博眼球,不惜制造噱頭,進行虛假報道,曝光未經查證的新聞,放大社會負面形象,傳播不良偏激思想。社交網絡平臺作為媒體發展的基礎,往往推動了這些不良思想的快速傳播,譬如對拜金主義的大肆宣揚,對社會上道德失范現象過度解讀,對違法犯罪案件的歪曲報道等等,都嚴重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效果。不少學生在媒體不實報道的誘導下,懷疑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性,質疑樹立正確道德觀念、法律意識的意義,教材反而成為了他們眼中的“歪理邪說”。這大大削弱了社交網絡平臺對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促進作用。
(三)影響線下人際交往
電子科技的迅速崛起是當前社交網絡平臺能夠呈如火如荼之勢繼續躍進的基礎,智能手機從初入大眾視野,到現在融入大眾生活,社交網絡很自然地轉變為我們的生活必需品。大學生群體因此而對手機的依賴越來越深,他們享受著線上社交的快感,嘗試著一波又一波新潮APP。大多數高校學生在生活的人際交往中已然轉向線上網絡平臺,基于自主型學習的社交網絡平臺更是層出不窮,譬如各類小語種學習軟件,各類考試軟件。此時,若是各類教育課程亦轉向社交網絡平臺線上交流,那么必定會弱化受教育者線下人際交往。生活中不少大學生成為“低頭族”“手機黨”,課堂之上或是課余的任何時間,都離不開手機。這不僅使得線下活動都以各自玩手機結束,也使得人際交往產生障礙,人際關系日漸疏遠,更有甚者因為低頭看手機而發生安全事故。這完全背離了應用社交網絡平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初衷,因此,在運用社交網絡平臺加強師生互動的同時,也要注意線上交流的頻率不可過度,不可將人際交往全權付于社交網絡平臺。
參考文獻:
[1]趙石強,戎輝.社交網絡環境下開展大學生思政工作的SWOT分析[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4,(04).
[2]葉菁,夏婷婷,余松林.社交網絡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因應[J].法治與社會,2014,(06).
[3]張妍妍.社交網絡對當代大學生影響淺述[J].青年與社會,2014,(13).
[4]杜朝暉.利用社交網絡增強大學生思想教育研究綜述[J].學理論,2015,(1).
[基金項目:本文為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自主性學習的社交網絡平臺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53353)的階段成果。]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