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清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127-01
一、采取情感傾斜,主動幫扶學困生
1.走進學困生,做其知心朋友。從建立感情入手,做學困生的朋友,走進學困生的心靈,以師生之情、朋友之情、親人之情搭建一個友好、平等的師生平臺。到這時,學困生就會主動把老師當朋友、當親人,從而敞開心扉,吐露心聲。“親其師,信其道”,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去聽他的課,這樣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變“苦學”學為“樂學”。實驗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千萬不要在工作中冷落、看不起學困生,情緒急躁時批評、指責他們,否則,會加重他們自卑和逆反心理,并導致學習惡性循環。
2.主動關心學困生,建立“一幫一”小組。為學習成績差,學困生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自卑心理,對學習缺乏足夠的興趣,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一般不會去主動請教老師或同學。正是由于這些原因,老師應該主動關心、幫助他們,并且還要發動學習好的同學也主動幫助他們。建立“一幫一”學習小組,使“優等生”和“學困生”之間建立幫扶網絡,讓學困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結伴同學,讓“優等生”輔導“學困生”,幫助他們解決疑難,掃除學習上的障礙,克服畏難情緒,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施以愛心,消除學困生心理障礙
1.學困生的信心障礙往往同他們的情感及意志薄弱有密切關系,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用期望的春風融化他們心靈的凍土,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和戒備心理。
2.對于他們的厭學心理,可以通過讓學生獲得一定的學習成就感,變厭學為樂學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對學困生的教育,教師首先要以真誠去對待他們,同他們溝通,介紹學習方法,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表揚他們的進步,鼓勵他們前進,“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待他們如親人,易于消除他們的膽怯心理障礙。
三、激發學習興趣,樹立成功信心
1.降低“進門檻”,調動學習興趣。對學困生接受知識比較慢,對學習沒有期待的特點,教師應降低學困生的“進門檻”,放低對學困生的要求。想方設法讓他們很容易地完成學習任務,輕松地掌握符合他們實際的知識內容,這樣就能盡快把學生引入學習的殿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布置作業時,選擇讓他們做一些常規習題,使他們能輕松完成學習任務,這樣調動學習興趣就比較簡單了。
2.滲透賞識教育,增強學困生信心。工作中全面滲透賞識教育,多表揚,多鼓勵,少批評,少指責。真正的尊重和厚愛是幫助他們樹立自信的首要前提。從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關愛他們,多寬容需要幫助的學生,允許他們有失誤,有反復,激起他們爭做一名優秀學生的斗志。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積極創造條件,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對他們進行“成功”可行性分析,從偏強的科目開始突破,讓他們回答力所能及的問題,即使回答的不完整,不正確的,也要對好的地方給予積極的肯定,給他們增強信心;作業批改時,用針對性、鼓勵性的語言評價他們;每次測驗后,幫助分析,肯定進步,指出努力方向和下一步奮斗的目標。
四、培養自覺性,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學困生學習習慣差,表現為缺乏學習意義,自控力較差,上課聽講不認真,做作業拖拉、抄襲,有畏難情緒。培養學困生良好的習慣,應做到以下幾點:1.課前預習,課后復習;2.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勤于思考;3.做作業獨立完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4.自我反饋、查漏補缺;5.樹立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
五、學校、家庭和社會齊抓共管
1.加強與學困生及其家長溝通。加強老師與學生、家長間的溝通,拓寬溝通渠道,學校辦講座,向家長教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更新家長教育觀念,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給學困生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2.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良好而家庭教育氣氛才是學生成才的搖籃。不同的家庭教育氣氛無論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還是對學習進步的影響都是不同的。怎樣的家庭教育氣氛利于學生的良好學習興趣的培養呢?家庭成員人人都是積極向上的進取氣氛;家庭和睦謙讓的融洽氣氛;家庭中的平等氣氛;家庭中的生動活潑氣氛。為了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每一位家長都應該不斷努力。
3.創建和諧的社會環境。社會應該積極配合學校教育,關注兒童的成長環境,整頓不利于兒童健康成長的娛樂場所以及圖書、網絡、音像制品等。建設和改善適合未成年人成長的文化活動場所,搞好社區文化服務,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給少年兒童創造良好的利于健康成長的空間環境,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進行綜合治理。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