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片樹葉既是教學的切入點,又是寫作訓練的對象。教師借此引導學生參與一堂體驗式的作文課,達到啟發學生思索人生的目的。這是方法的指導,是語言的訓練,更是一種人生的引領。
關鍵詞:樹葉;體驗;引領;深刻
我比較喜歡寫,也就十分重視寫作教學,所以自認為寫作指導是很到位的。后來受到教研員的啟發,才發現原來自己的作文教學根本不叫教學,應該叫開“兩會”——開頭是表揚會,結尾是批評會。在學生的作文中,我只是當了一個裁判,一個法官而已,可學生需要的是教練呀!
光知道不應該那樣做,卻不知道應該怎樣做,實在是太痛苦了。幸好,在“國培”的“送教下鄉”活動中,我聽到了縣里初中一位語文教師的作文指導課。這堂課帶給我的不只是耳目一新,更有醍醐灌頂之感。
按照教研室的布置,主題是作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這位教師沒有用什么“給作文穿一件漂亮的外衣”等標題來命名自己的課,而是獨辟蹊徑,用“一片樹葉”作為標題。
在整堂課的構思中這片樹葉是教學的切入點。進教室時教師手握一片樹葉,導入語是把作文比喻成一棵樹,把語言比喻成樹葉,緊接著就讓學生來說自己與手中樹葉的緣分。到此,這堂作文教學課順利進入了教師預設的情境,課堂氣氛十分輕松。然后教師用了一段頗有文采的話來形容自己與落葉相遇的美好。我相信聽教師那么煽情的話,學生和我一樣都想知道到底是怎樣不平凡的一個經歷。
這個成功的懸念,把學生的胃口吊起了,這正是樹葉作為切入點的使命,接著是以落葉為對象的寫作訓練。
白板上顯示了一段話:“那天清晨,我走在上班的路上,突然從樹上落下來一片樹葉,碰到我的肩膀,落到了地上。我把它拾了起來。”
學生們看到這段話時紛紛笑了起來,見此情景,教師故意問:“我這段文字好嗎?為什么?”學生們當然能夠答出不好和不好的原因——沒寫出美好來。若是一般教師指導,可能到這個地方就覺得可以了,因為覺得學生有眼光了,可事實是有眼光并不表示能動手。那么我們這位教師怎么來做到真正的引導寫作呢?請看下面幾個問題:
“什么樣的清晨呢?”“那片樹葉怎樣落下來的呢?”“我是怎樣拾起來的?”“拾起來時我想到了什么?”
這些問題都是學生提出來的,然后也是學生來回答。問答之后,就開始獨立修改。通過展示表明學生們所改的的確豐富多彩。到此,教師還將實踐經驗總結為方法——圍繞主題,追問細節。而后教師又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并向學生講解自己寫作時的心理。可謂有方法的指導,還有興趣的培養,怎能不讓學生受益多多呢?
這只是這堂課的第一個環節。
到第二個環節時,教師讓學生凝視手中的樹葉,看它的脈絡走向,看它的顏色形狀,叫學生用三兩句話描繪。顯然學生的語言比較干癟。這時,老師給出這段文字:“它 躺在 地上,看上去像一把 扇子,又像一只 手掌。 葉面上印染著 小圓點, 葉脈在葉間 伸展。”然后讓學生補充。
我相信通過添加修飾語進行描摹的方法,很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都做到了,但是這位教師能夠與前一個環節一脈相承,繼續以“一片樹葉”為對象進行教學,讓“一片樹葉”成為整堂課的線索,讓作文指導不再支離破碎,這表明教師最終要在片段教學中完成一篇散文的指導。
果不其然,到了第三個環節時,教師讓學生再次凝視,用心凝視,并且用抒情化的語言引導學生看、聞、聽。此時此刻,整個課堂氣氛被教師優美深刻的語言推向高潮,學生們在與樹葉的交流中感情也自然凝聚。然后,就是學生發揮想象和聯想,把自己的思考付諸筆端。
不用說,學生們筆下的樹葉不僅僅是一片樹葉了,它上升為一種生活,一種精神,一種思想。而教師在學生的習作展示后還不忘進行總結:作文要提高檔次,語言表達中,我們還要學會盡量不要“就事論事”,要展開聯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現象想到社會現象。由形象到精神,由外在到內在。
到此,一篇有血有肉,有形象有靈魂的作文就誕生了。無形中學生既明白了具體的描寫方法,也明白了怎么抒情,還能明白借物抒情類散文的基本結構,這不能不說教師指導有方啊。
接著,教師還不忘在課本中尋找印證,引導學生在諸如《爸爸的花兒落了》等課文中去體會描寫中的抒情議論。最后,教師還不忘鞏固訓練,讓學生在課堂上運用三個方法小試牛刀。這樣,一堂課短短四十五分鐘,學生的語言居然有了明顯地提升。
不過,我更看重的是老師以“一片樹葉”為載體,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體味生活的意識。
作文訓練到了這樣的境界,已經不只是訓練作文,完全是在訓練做人。這樣的引領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聊的展示,而是一場特殊的體驗。在體驗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提高作文語言表達的技巧,還明白了生活的美好與深刻。在這樣的作文指導課上,教師儼然一座古色古香的木橋,把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寫作和閱讀聯系起來了。這座橋的名字叫匠心獨運,這樣的課叫“天然去雕飾”。
作者簡介:楊紅英(1979—),女,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鎮西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