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學術史角度回顧和總結了在美日本移民及其歷史的研究狀況,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學術界對移民問題的研究從興起到成熟經歷了三個階段,隨著跨學科、多元視角的引入,國外學術界對此的研究方興未艾。國內學術界仍然停留將亞洲移民作為整體觀察的階段,對日本移民的專門論著寥寥,有待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關鍵詞: 在美日本移民 移民史 研究綜述
美國是一個“由移民及其后裔組成的國家”,國際國內學術界對美國移民史的研究在美國歷史的研究中一向占據相當重要甚至關鍵的地位。然而,在所有移民相關問題的研究中,對于亞洲移民,特別是日本移民的研究相對不是很受重視,缺乏相應的學術史回顧。基于以上情況,本文對國際國內學術界關于日本移民及其移民史的研究狀況作梳理,以期對該領域有所助益。
國際學術界,主要是美國學者,早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就陸續展開了對在美日本移民的研究,在當時就已有相關著作問世,幾乎與日本移民進入美國的時間保持同步。大體而言,美國學者對于日本移民研究可以粗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移民問題在該階段主要是作為一個現實問題對待,政界、媒體界對該問題的關注和重視尤為突出,一些種族主義分子和部分政客出于各種動機發表了帶有極具煽動性和蠱惑性的言論。這其中,弗雷德里克·斯泰納所著的《日本人入侵》一書有比較大的影響力,該書從種族和經濟兩個維度闡述了日本移民已經對本土美國人構成威脅和競爭的觀點,并提出不應當賦予日本人歸化入籍的權利,甚至要求立法來阻止日本移民的大量涌入[1]。自然而然,一些已經在美國定居的日本人不得不通過撰寫文章或出版著作為自己辯護。川上清志(音)的著作《真正的日本人問題》就是這方面的代表,該書站在日本移民的角度立論,直言排斥日本移民的言論嚴重夸大了其數量,為建構了完全負面的形象,針對移民問題,該書提出采用雙重國籍的方案加以解決[2]。由于當時正值美國排日運動的興起和高漲時期,日本人問題作為當時社會熱點自然得到各方的重點關注,以此為主題的論文、專著不在少數。然而實事求是地講,深受所處時代思潮的影響(例如種族優越論)及就事論事的局限,上述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很難將之歸納到標準意義上的學術研究的范疇。當然,這一時期也不乏質量上乘的作品,一橋大和(音)的《日本人在美國:對驅趕日本移民及其子女的一項研究》當屬一例,該書的一大特點就是運用地區和政府部門的統計數據對前往夏威夷群島和美國本土的日本移民的身份、職業等特征展開分析,帶有鮮明的社會學分析特點[3]。
第二階段,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太平洋的爆發,美國將大批日本移民關進拘留營,但與此相關的研究則沒有同步跟進。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整個歷史學界修正主義思潮逐漸匯聚成為主流,投射在移民研究,就是學者們開始反思與批判美國的亞洲移民政策。他們尤其關注包括亞裔美國人曲折的移民歷程與所遭受的不公待遇,針對日本移民的排日運動自然是這一重構歷史圖景的重要一筆。任教于辛辛那提大學的羅杰·丹尼爾斯教授對這一領域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貢獻,其1962年出版的成名作《關于偏見的政治學:加利福尼亞的反日運動與排日抗爭》率先將官方出版物作為基礎史料(包括《美國對外關系文件》、勞工部和統計局資料、國會報告和聽證記錄等),史料來源的豐富性和研究思路的轉變使得對排日運動論述趨于更加翔實和客觀。該書的結論指出,國內政治氣候和種族主義這一因素是產生排日運動的主要原因[4]。此外,一些日裔學者開始在學界發出聲音,如唐納德·羽田昭夫(音)的作品《不受歡迎的人:早期移民與舊金山的反日運動1892-1893》,就通過研究視線的上移挖掘這一運動形成之前的潛在原因[5]。簡單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理論的更新再加上相關史料的發掘,推動了以在美日本移民為主題的研究領域的形成。當然,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研究視角顯得比較單一,對在排日運動中移民們的生活狀況、思想變化和心理狀態較少關注,缺少了這方面的描述,就很難揭示移民們在民族認同上復雜矛盾心態的心理和文化根源。
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可以稱之為該研究領域的第三階段。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就是高水平專題研究著作的層出不窮,與此同時,涌現出一批專司亞洲移民、日本移民研究的學者及其所構成的學術共同體。這標志著該領域的學術水平已經進入成熟階段。與前一階段相比,這一時期的研究者無論是史料來源的豐富程度還是研究視野的范圍均有質的提升,方法上不限于單純的歷史學、政治學方法,而是采用跨學科、多角度展開研究。除了上文中提及的羅杰·丹尼爾斯依然頗有建樹外,越來越多的日裔學者充分利用自身的語言和文化優勢在研究上嶄露頭角。這其中首推市岡裕次。他的代表作《一世:全球第一代日本移民,1885-1924》以初代日本移民為研究對象,在英文文獻的基礎上,還系統地運用了來自日本外務省和各地方政府的原始檔案、出版文獻和統計數據,完整地還原了移民們從家鄉到異鄉遷移、定居的歷程和場景,相比此前研究只是側重于移民接納國文獻來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該書將移民輸出國資料納入其中,從而彌補了這一不足,很快奠定了市岡教授在該研究領域的權威地位[6]。另一名在移民史研究上頗有造詣的學者是羅納德·高樹(音),他的《來自大洋彼岸的陌生人:一部亞裔美國人史》一書將所有亞洲裔美國人(當然,日本和中國移民占據了最多的篇幅)作為整體來敘述自十九世紀中期直至二十世紀末亞洲移民史,按照書中的歸納幾個亞洲移民史分為“奢侈”、“異族”、“必要性”、“多元化”四個階段;下重筆對他們在美國定居的生活狀況加以描寫[7]。此書一經出版就獲得了各方的好評,高樹本人也因此受邀接受各路媒體的訪問或報道。與此同時,日本本國的學者逐漸加入到對該問題的研究與討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排日運動史——在美國的日本移民》[8]、《加州的排日運動與日美關系——圍繞移民問題的日美摩擦,1906-1921年》[9]等。
進入21世紀,對于日本移民的研究朝著新的方向在發展。一方面,日裔移民及其后代的私人著述,例如自傳、日記、訪談、回憶錄等相關資料經過編輯、整理后或公開或出版。此外,加州大學還啟動了在美日裔或美籍日本人的口述史項目,史料來源進一步豐富。由于網絡技術的發達成熟,一大批關于日裔移民的專題網站建立起來,更為多樣化的圖像、聲音和影像等形式的珍稀資料見諸于世。值得一提的是,哈佛大學圖書館于2004年啟動了“公開館藏項目”(Harvards Open Collections Program,OCP)。首批開放的四個專題數據庫中就有一個名為“來到美國的移民:1789-1930”的子庫,可供全球各地的使用者同步公開免費檢索、瀏覽和下載。以上提到這些項目和資源,使得原有課題研究資料來源的封閉性這一障礙幾乎不再存在。文獻資料的多元化,再加上全球史視域的引入,相信該領域仍將保持比較光明的學術前景。
相形之下,國內學術界對于在美日本移民的研究就顯得比較滯后,還只從屬于美國移民史研究的大類中。截至目前,可以確認的是,沒有以在美日本移民為主題的公開學術出版物。僅有幾部涉及美國社會文化或族群關系的著作對日本移民問題作了十分簡單扼要的介紹。人民出版社等鄧蜀生先生常年關注并從事美國史的研究,他撰寫的《美國與移民——歷史·現實·未來》乃是國內對于移民群體進行專題研究開先河之作。該書對美國社會中各個族裔群體的移民歷程與生活狀態專門區分地加以描述,有關日本移民這一部分也占據了近一章的篇幅[10]。后來,鄧先生又對書稿內容作了補充、修訂,書名相應地更改為《世代悲歡“美國夢”》,可以視為國內學界開啟對美國移民史研究的入門之作[11]。隨后,東北師范大學梁茂信在博士論文基礎上出版了《美國移民政策研究》[12],采用歷史學實證研究的方法系統地對美國的移民政策及其演變進行宏觀梳理,很具參考價值;李曉崗同樣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出版了《美國的難民政策與冷戰外交》[13],將移民政策與外交結合起來,在視角上還算新穎,只不過上述研究仍然側重在移民政策與法律法規方面,對移民本身的狀態沒有給予關注。戴超武于1999年出版的《美國移民政策與亞洲移民(1849—1996)》一書是國內第一部單獨研究亞洲移民的著作,盡管從書名看移民政策仍是主題,但實際上書中對日本移民的移民歷程和排日運動的興起過程均有比較深入細致的描寫;就觀點而言,該書追隨美國學者的主流觀點——將排日運動的主因歸咎于美國國內的種族主義思潮[14]。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錢皓博士的《美國西裔移民研究》雖然是以拉丁美洲裔為對象的研究著作,但在研究視角上已經跳脫出原先宏觀的移民政策研究的窠臼,轉而采用文化模式的視角,顯示出與國際學術界同步和接軌的跡象[15]。單就日本移民為主題的研究,成果相對比較薄弱,僅有東北師范大學朱雷的碩士論文《第二代日裔美國人及同化問題探析》[16]和蘇州科技學院張建偉的碩士論文《近代在美日本移民與美國排日運動》,雖然表示國內學界已經開始關注在美日本移民這一群體,但顯然在立論上還十分稚嫩。可以說,對于日裔美國人的研究仍基本處于起步階段,亟待專家、學者開展廣泛、深入的系統研究。
綜上所述,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學術界,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學科發展和積累,在日本移民及其移民史的研究領域已經具備了相當成熟的史料學基礎和方法論指導,隨著口述史等私家資料也納入其中,再加上跨學科研究方法的引入,有著廣闊的研究前景。國內學術界雖然起步晚、起點低,但如能借助網絡資源共享這一特征奮起直追,相信有朝一日就能與國際學界平等在該領域展開學術對話與交流。
參考文獻:
[1]Jesse Frederick Steiner.The Japanese Invasion[M].Chicago:A.C.McClurg,1917.
[2]Kiyoshi Kari Kawakami.The Real Japanese Question[M].New York:Macmillan Co,1921.
[3]Yamato Ichihashi.Japa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a critical study of the propels of the Japanese immigrants and their children[M].Stanford University,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32.
[4]Roger Daniels.The politics of prejudice:the anti-Japanese movement in California,and the struggle for Japanese exclus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2.
[5]Donald Teruo Hata,Jr.“Undesirables” Early Immigrants and The Anti-Japanese Movement in San Francisco 1892-1893 Prelude to Exclusion[M].New York:Arno Press,1978.
[6]Yuji Ichioka.The Issei:the world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Japanese immigrants,1885-1924[M].New York:Free Press,1988.
[7]Ronald Takaki.Strangers from a different shore:a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s[M].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98.
[8]若槻泰雄.排日の歴史―アメリカにおける日本人移民[M].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1.
[9]簑原俊洋.カリフォルニア州の排日運動と日米関係―移民問題をめぐる日米摩擦、1906~1921年[M].神戸:神戸大學研究雙書刊行會,2006.
[10]鄧蜀生.美國與移民——歷史·現實·未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11]鄧蜀生.世代悲歡“美國夢”——美國的移民歷程及種族矛盾(1607~2000)[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12]梁茂信.美國移民政策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13]李曉崗.美國的難民政策與冷戰外交[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14]戴超武.美國移民政策與亞洲移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15]朱雷.第二代日裔美國人及同化問題探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16]張建偉.近代在美日本移民與美國排日運動[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