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瓊
摘要: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組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關鍵的是教師,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要堅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踏踏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用自己的課堂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以教學經驗論證課堂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課堂;有效教學;實效性策略
有效教學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其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問題。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課堂變活躍了,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等方法主動去獲取知識,教與學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如何在教學中多一份實在,少一份做作,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恰如其分的找到新課程與傳統教學的結合點,是目前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而有效性的把握需要教師起到導向的作用。只有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實現有效的教學,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例談談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中選取素材,創設新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其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狀態。“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新教材的優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
教學實踐證明,恰當的“情境創設”不但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從而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順勢給學生創設一個知識經驗的遷移途徑,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原有的經驗來主動建構新的知識點。如教“圓柱體的體積”這一內容時:首先演示課件,讓學生回顧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接著回顧圓的面積計算方法是怎樣推導出來的。演示課件,然后提問:“請同學們猜一猜,圓柱體的體積怎樣計算呢?”在學生猜測到”底面積乘高”時,教師創設一組問題情境,以引導學生知識的遷移:圓柱體能否轉化成長方體呢?如果能,那么轉化成的長方體與圓柱體的體積有什么關系?這個長方體的底面積以及高與圓柱體的哪些條件又有怎樣的關系呢?這一系列的問題,促使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式學習。他們從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中受到啟發,采用切分、插拼成近似長方體的方法,很快得出結論。整個推導過程教師沒有過多的講解,僅僅作為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創設了兩組知識遷移的情境,通過溝通知識間的相互聯系,使學生能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了新知。
二、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增強師生有效交流
長久以來,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學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師說了,要這樣做”、“老師不讓這樣做”……這些觀念嚴重影響了學生生的思維,他們的思想遭到限制,嚴重阻礙了思維的發展。因此,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教學中,教育者都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允許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把握預設生成關系促進彈性與動態生成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共同活動,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具有許多的不確定性。因此,教學既要有一定的組織性和計劃性,同時又要密切關注課堂中的“生成性”。
1、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如果每次學生有了創造的“火花”,有了有價值的生成,而教師給他的則是失望和不能滿足的信息,學生的主動、積極思維就會磨滅,這樣培養學生顯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學中,當學生有了“火花”生成時,不要被這種“火花”電倒,應該采取積極的鼓勵態度,如果學生的這種“火花”無法在課堂上研究和展開的,則要留到課余或條件成熟再研究,而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全程參與和關注,不要簡單地布置學生下課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學生由于受到年齡、心理方面的影響,不可能會再進行下一步的研究,一次機會也就這樣消失了。
2、為動態生成提供時空。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但同時這種預設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預設。因為教學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具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老師在備課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課堂上一旦出現有效的生成,教師就應該及時調整好自己的預設,給學生騰出空間。
參考文獻
[1] 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67-71.
[2] 王洪玉.試析奧蘇貝爾的學習理論及其啟示[J].教學研究.2005,(7):291-293,302.
[3] 劉若嘉.運用同化模式促進知識生長[J].物理教師.1999,(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