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華
摘 要: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較強的學科,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個別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情況,導致學生數學成績有很大差異且學習能力有較大區別。針對此現象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引入差異化教學,拉齊全班進度。本文則從設置差異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策略進行分析,望給予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參考。
關鍵詞: 小學數學 低年級 差異化教學
小學低年級是學生正式進入學習生涯的階段,在此階段如果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對學生未來成長發展都起著積極促進作用。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較強的能力,從而在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差異。這就要立足學生實際采取針對性的差異化教學策略,保證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一、設置差異化教學目標,實現教學上的層層遞進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教學內容的導向,主要引導教學向預期確定的方向前進,因此差異化教學策略要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小學數學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前要充分掌握數學教學總體要求和具體章節關系,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制定的教學目標除了充分考慮學生間差異外,最重要的是實現由低到高的過程,從而使設置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符。如學習“認識圖形”一課時可應用差異化教學;教師在教學前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作為目標設置參考,對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可將目標設置為“利用圖形進行創造性折剪和拼搭”。對于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可將教學目標設置為“了解和掌握由哪些形狀構成圖形”。如果基礎差的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得較好,可對此類學生提出更高目標要求,從而實現教學上的層層推進。再如學習“認識余數”一課時,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引導學生將該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做進一步計算,而對學習較差的學生則要求會基本的計算余數即可。總之,教學目標的設置要根據學生能力、興趣差異性而定,適當對教材內容進行減少和補充。
二、實施差異化教學內容和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自信
傳統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以教材為主,但總局限在此范圍內,單一教學內容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無法在小學數學中得到提升。教師可將目標轉向中學,參考中學教學模式,在小學低年級教學內容中實施分類專題學習,使學生有更大自主選擇空間。如學習“認識角”一課時,教師根據學習情況設置闖關緩環節,讓不同水平學生學習不同的關卡,使每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感受到知識的樂趣。如可將第一關設置為在現實生活中和五角星中尋找角。第二關可設置為認識各個角的部分名稱;第三關可設置為比較角的大小;第四關即最后一關可設置為判別鈍角、直角和銳角。四關在難度上層層遞進,教師可在教學中根據關卡難易程度選擇不同學生回答,從而實現差異化教學,最重要的是讓每位學生都取得進步。在教學方法方面實現差異化教學就要進行創新,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選擇小組學習或個別學習方式,發揮多種教學優勢。當前差異化教學方法中應用最普遍的一種形式為小組合作學習,部分數學教師過于依賴這種教學方法,因此在建立小組合作組織和選擇教學時機等方面還要密切留意。如學習三位數連加時,此教學不同于兩位數相加。因此,學生計算時會出現多種問題。此時教師可先出一道三位數連加數目讓學生以小組形式確定計算方法,討論后選擇一名組員上臺介紹運算方法,體現差異化教學的同時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加強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
三、設置差異化教學作業,實施差異化教學評價
關注學生差異性化發展就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教師要針對學生差異化情況設計不同要求的課堂練習和課外作業。差異化作業練習除了有數量上的區別,還有難易上的區別。教師可通過選做題、必做題、挑戰題等形式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合理區間獲得最大效益練習。如某位小學數學教師在學生學習完“認識1元以內人民幣”后布置“向家長介紹所學內容”、“完成書后練習”、“向家長要1元錢到商店里買兩件物品”等作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能力選擇完成。學生基本都有較高興趣且選擇力所能及的作業,提高生活能力。此外,教學評價反饋是釋疑解惑的途徑,也是激勵學生的方式。差異化教學策略同樣可運用于教學評價中,優等生更需要比照性和競爭性評級,促使此類學生隨時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從而嚴厲要求自己。對于后進生則要挖掘其閃光點,中等生則通過鼓勵、肯定促使其繼續努力。
總之,差異化教學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中的應用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善,此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特點和個體差異,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應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設置教學內容,實現教學上層層遞進,實施差異化教學內容和方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關注,增強學習自信心。
參考文獻:
[1]范麗娟.探析小學低年級數學差異化教學策略[J].科技視界,2015(8):208.
[2]邵銀舞.小學低年級數學差異化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上旬,2015(9):164.
[3]陳夏軍.小學低年級數學差異化教學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5(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