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青
摘要:物理課堂要想使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樂學,那就必須善于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激發學生創新性意識,增強學習熱情和興趣,從而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順利克服學習之苦,進而演變為成功之樂。
關鍵詞:激發興趣;積極投入;事半功倍
中學物理教學,它是學生接觸物理知識,進入物理知識寶庫的開始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來說,對于中學學生培養起他們對物理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對于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們在認識新鮮事物時表現出好問,好學,并且有著強烈的探索精神,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幻想感。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種積極性只是短暫的,當學生不能把書本上的物理知識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時,這種熱情便會很快到退去,更有甚者便直接放棄了物理學習,在物理學習的開始便夭折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一、和諧課堂孕育親其師信其道
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對于課堂教學來說至關重要,課堂氛圍對于教學質量的影響可以說是無處不看到它的影子。一個好的課堂氣氛就像沐浴在溫暖的春風中,讓人有一種沁人心扉的感覺。反之,不好的課堂氣氛會使人感到壓抑,教師沒有勁頭,學生沒有興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創設和諧友好的課堂氣氛之關鍵所在,教師必須要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因為教師是這種和諧氛圍的創設者,締造者。那么對于教師來說,應該如何來做呢?教師首先要敬業,愛崗。一個教師首先要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操,必須要高尚的敬業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有著飽滿的熱情,積極向上的態度,全身心地帶動學生遨游在物理的海洋中,探索物理的奧秘所在。假如教師沒有嚴謹的治學態度,缺乏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又怎樣能夠在教學中做到情趣橫生,寓教于樂。正如贊可夫所說“如果教師本身燃燒著對知識的渴望,學生就會迷戀于知識的獲取”。其次教師要改變高高在上的教學姿態。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要善于改變自己的角色,平等地和學生交流,談心。建立一種包容性的教學課堂氛圍。在這種課堂氛圍中,教師要能夠和學生之間進行平等地對話,讓學生愿意和你交談,愿意靠近你,把你看做是他的朋友,無所不說,以心交心,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去感受每一個學生的喜怒哀樂,把每一個學生帶向物理文化的美好境界。第三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角色。由教學的主導者向知識的引導者進行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宰者,學生只能是被動地學習。在這種新型教學環境中,師生關系是和諧而融洽的,平等的而友好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從而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回歸生活尋覓盎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個人認識事物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他可以帶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物理知識,認識物理現象,探究物理原理。不僅不為其所累,反之以其為一種享受。人們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掌握的知識往往是牢固和深刻的。物理作為一門綜合性 ,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學科潛力。首先聯系生活實際,引起懸念,導入課題。中學的物理現象大都是比較簡單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現象。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的實際中找到,例如有關拉力和摩擦力,慣性和功的實際事例等都可以作為典型的事例在生活中一一列舉出來,讓學生感到熟悉而又親切,感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愿意學習物理,積極投身到物理學習中去。第二要充分利用實驗引起不協調或認知沖突,引導學生 “迷”向“悟”到“通”過度。作為內化的起點“迷”,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就要使學生對所講知識不斷處于一種迷的狀態。而“悟”則是學生內化知識的過程,是構建知識的過程。物理作為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其趣味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學生能夠上課時能夠通過做試驗來學的知識。如用“紙盒燒水”這個實驗來說明沸騰需要吸熱;“一紙托千斤”來說明大氣存在著較大的壓強;“竹子生根”說明竹筷與米粒之間存在著靜摩擦等等。這些實驗與現象往往與學生猜想的有所不同,更能收到激發學生興趣的良好效果。最后充分地使用多媒體進行物理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現在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技術的引入,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使難以理解的物理現象變得圖文聲像并茂,從多角度地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用動態的圖片來反映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形成,使難點和重點得到有效的突破。
三、不拘一格留住興趣,防止乏味反彈
我們知道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致使事倍功半,極大地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愛因斯坦在他的教育論中曾有過這樣的觀點:什么是素質?一個人如果忘記了他在學校里所學到的一切,還剩下什么,這就是素質。這是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念,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我們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簡單的物理知識,而是用這些知識搭建起來高樓大廈的本領。我們要讓學生在構建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首先教師要明白自己的目標,便“教”為“誘”,以“導”引“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轉變自己的角色,現代的教學觀念也強調這一點,教師必須要能夠走下課堂,走到學生中間去,和學生站在一起,變教師主體為主導,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的改變,巧妙地設計,變教為誘,變教為導。教師的引導就要起到以四兩拔千斤的作用。在學習新的物理知識的時候,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對學生加以“引導”,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能夠及時地加強疏導。在把課堂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教師要密切注意學生的思維變化,善誘則通,善思則得。其次教師要實現開放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中去。陶行知先生曾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接知如接枝”。陶行知先生認為知識的學習猶如嫁接樹枝一樣,學生接受知識就好像以別人的知識為樹根,然后別人的相類經驗才能嫁接上去。教師要善于創設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讓學生主動思考,尋找物理規律,讓學生自己概況和總結知識結構。這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物理學習的過程中,這樣既加強了學生知識的掌握,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對物理知識更加感興趣。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地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善于營造一個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寬松的課堂環境中主動地學習,并且要激發學生創新性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成長的過程。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只有親自參與到新知識的發現,思考,探究,解決和歸納整理過程,才能真正鍛煉自己的思維,開發自己的智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將來能學會生存,學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