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沛然 從俊杰
?
打造天津市現代醫療與健康產業科研新高地的對策研究
◎文/劉沛然從俊杰
摘要:打造科技研發新高地是我國落實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天津建設產業創新中心的重要內容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支撐。現代醫療與健康產業是近年來最具創新活力和市場潛力的朝陽產業之一,也是服務大眾、惠及全民的重要戰略領域。本文分析了天津醫療健康產業創新資源聚集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構建天津市現代醫療與健康產業科研新高地,帶動產業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醫療;健康產業;科研新高地;對策建議
生物醫藥產業是天津市的八大優勢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而國家頻頻出臺政策著力支持健康產業的背景,既是為天津發展醫療健康產業創造了難得的機遇,也對天津醫療健康領域的科研創新能力提出了新的嚴峻挑戰。因此大力建設天津市現代醫療與健康產業科研新高地,對天津市搶占產業發展高端、帶動產業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一)擁有一批高水平研究機構
在醫療健康科技領域,天津市已建成天津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天津中醫藥大學及附屬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研究所、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等一批專業的重大疾病研究機構,還擁有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科技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裝備研究所、天津市食品研究所等諸多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在健康保健、疾病篩查、臨床診療、醫療器械開發等方面擁有較強研發能力,在腫瘤生物治療、器官移植等多個領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二)匯集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
近年來天津市在醫療健康科技領域通過一系列鼓勵和優惠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聚集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團隊,包括國家“千人計劃”人才33名,天津市“千人計劃”人才109名,引進京津冀領軍人才13名,并吸引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李·哈特韋爾、羅伯特·休伯以及牛津大學崔占峰教授等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津創業或開展項目合作。
(三)涌現一批優勢企業和產品
在功能食品產業領域,天津市擁有產品近700種,聚集百余家研發和生產企業,包括天獅集團、天士力集團等一批規模較大,知名度較高的龍頭企業,2014年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已超過700億元。在醫療器械產業領域,天津市擁有一批處于國內外領先地位的企業,邦盛醫療裝備(天津)股份有限公司的醫用X射線設備產品遍布全球;索維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在高頻超聲/光學領域/OCT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賽諾醫療科學技術有限公司的生物降解藥物涂層冠脈支架在涂層技術上的創新率先解決了第一代藥物支架普遍存在的安全性缺陷;關節動力(安達)有限公司的“軟骨再生系統”填補國內空白。此外,瑞奇外科公司的基礎外科手術器械、中新科炬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的體外診斷試劑、邁達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的眼科超聲設備以及九安系列血壓計、血糖儀產品也都達到了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
(四)仍存在一些制約發展的問題
目前天津市在醫療健康科技領域的投入仍顯不足,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平臺建設有待加強,導致承擔國家重大、重點和國際合作科技項目的競爭力較弱;研究與預防和臨床實際應用存在脫節現象,研究優勢難于轉變為預防、臨床優勢;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數量相對較少,規模較小,還未形成產業鏈完整、創新能力強的產業集群;消費者對功能食品的消費觀念存在誤區,雖然有著追求健康生活的迫切需求,但對功能食品生產企業卻缺乏信任等。
(一)疾病防控挑戰艱巨,人民群眾對醫療健康科技提出新要求
近年來,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呈持續上升和年輕化的趨勢,結核病、艾滋病、肝炎等重大傳染病發病率居高不下,人口老齡化給疾病防治和健康保障帶來巨大壓力。面對這些挑戰,現有醫療健康領域仍然缺乏經濟有效的防控辦法和診治手段,科技支撐能力亟待提高。
(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為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隨著人民群眾健康意識的提高和防病治病需求的日益增長,重大疾病防治、家庭醫療、康復保健、功能和營養食品消費等領域逐步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在個人消費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步提高,必將拉動醫療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現代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為醫療健康領域注入新活力
隨著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及整體等層面的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不斷深入,推動醫學向預測、預防和個體化診療等新的方向加速發展;醫學影像、分子診斷、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新技術不斷發展,疾病防治手段和醫療服務水平不斷進步;同時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融合日益廣泛,“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等新概念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一體化發展趨勢逐漸深化,醫學逐步成為促進生物、材料、信息、工程等學科領域集成融合應用的重要引擎,醫療健康科技發展進入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四)國家政策帶來多重利好,為醫療和健康科技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在近年來陸續發布多項政策逐步放寬外資和社會資本參與醫療產業發展的基礎上,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更是為醫療健康產業帶來了多項利好,將進一步促進我國醫療健康產業的良性發展,對帶動大健康產業整體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同時,天津自貿區于2014年底經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將大大有利于聚集國內外優勢資源,加快推動醫療健康科技進步,為天津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不可多得的機遇。
(一)建立完善醫療健康科技創新體系
根據醫療健康科技的發展需要,系統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聯合全市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吸引國內外優勢資源,打造一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醫療健康公共技術平臺,重點建設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生物醫學數據分析平臺、醫學實驗動物平臺和功能食品新產品研發育成轉化平臺等四大關鍵技術開發平臺,搭建布局合理并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科技支撐體系,全面提升天津市醫療科研和臨床醫學水平。
(二)開展一批重大疾病診療技術攻關
以推動實施“抗癌重大專項”為抓手,通過協同攻關,整合資源,力爭在癌癥早預、早診、早治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同時圍繞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及代謝病等發病率升高趨勢明顯的慢性病,重點支持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病、腦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理以及基因、神經、免疫等微環境和外環境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作用研究,應用生物芯片、干細胞、組織工程等新一代生物技術,綜合運用表觀遺傳學、群體遺傳學等前沿領域新理論、新方法,開展療效評價及相關技術和同種異體器官、組織、細胞移植新技術等方面研究,獲得具有原創性早期診斷和防治的新方法、新技術,顯著提高重大疾病的診斷和防治能力。
(三)重點開發一批醫療健康創新產品
在功能食品領域,重點鼓勵高技術和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深入挖掘傳統中藥資源,選擇適用范圍廣、市場潛力大的方劑進行產品開發。在預防領域,重點支持開發血壓、血糖、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標的無/微創檢測產品,以及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篩查產品,積極發展個人健康指標檢測評價裝置和移動體檢系統等產品。在診斷領域,重點支持超導MRI、高性能彩色超聲成像儀、高分辨內窺鏡、多排螺旋CT、高性能免疫分析系統等先進產品及核心部件的開發。在治療領域,重點發展影像導航輔助系統、實時適形調強放射治療系統、高強度超聲聚焦治療系統、手術機器人、高頻/激光等手術治療設備、射頻消融系統、新型介入支架、人工關節修復材料、人工血管、口腔種植系統等重點產品。在康復領域,研究結構替代、功能代償、技能訓練、環境改造等技術產品,積極發展肌電及神經控制等智能假肢、人工耳蝸等智能助行/助聽/助視輔具,老年人行為功能訓練系統,腦卒中病人及運動功能缺失病人的康復訓練系統等產品。在應急救援領域,研發傷員搜尋、現場急救、轉運救治、院內急救等應急醫學救援鏈裝備及系統,積極發展移動式重癥監護救治系統、除顫儀、生命支持呼吸機、快速止血輸血設備等產品。
(四)實施醫療產品推廣應用示范工程
以“創新發展,惠及民生”為宗旨,積極實施創新醫療產品應用示范工程,遴選一批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在科學評價的基礎上普及推廣,大力優化創新醫療器械產品的應用環境;大力推進數字化醫療示范工程,建設一批大型數字化醫院和區域醫療服務協同示范工程,提高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和服務能力,促進不同醫療機構間的醫療信息共享、協同醫療和整合服務;廣泛開展先進適宜技術推廣工程,研究篩選一批適合農村和社區基層應用的安全有效、經濟適用的預防、計生和醫療技術,并建立有效的推廣應用模式,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好地服務于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和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五)推動醫療健康科技產業集聚發展
將重大疾病診療、醫療器械創制、功能食品開發作為核心,通過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快培育大健康產業,提高中高端醫療產品的國產化能力,提升產業規模和技術競爭力,打造若干醫療健康科技產業聚集區,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為提高醫療服務能力提供產業支撐。
以靜海健康產業園為載體,加快整合天津醫科大學和天津中醫藥大學的臨床研究資源,建設醫療服務產業聚集區,大力吸引國內外龍頭醫療服務機構,打造國內一流水平的醫療研究與服務中心。以空港保稅區、北辰醫療器械產業園為載體,大力引進國內外醫療器械龍頭企業,建設醫療器械產業聚集區,依托天津市醫療器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促進天津市醫療器械“研、學、產、用”的緊密結合,建立創新服務、網絡信息、技術服務、技術轉讓等一系列公共服務平臺和專業級的企業孵化器以及產業化基地。在武清區以天獅集團等為龍頭,建設功能食品產業聚集區,依托功能食品及保健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整合國內外優勢資源,加強功能食品、保健品和以中醫養生保健理論為基礎的新型健康產品的研究,提高功能食品及保健品生產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姚依宏,劉培慧.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投資發展趨勢[J].財經界,2015(5).
[2]謝禮瓊,李林平.新型醫療健康產業集群模式——成都國際醫學城探討[J].中國市場,2009(36).
責任編輯:張麗恒
作者簡介:劉沛然(1983—),天津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郵編:300074從俊杰(1984—),天津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郵編:300074
基金項目: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計劃項目(14ZLZLZF00092)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255-(2016)01-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