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淑敏
【摘 要】在新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尤為重要。通過開展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實現小學素質教育目標。本文結合新課程改革的新要求,提出閱讀教學的創新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對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指導學生習得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那么,針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哪些創新策略呢?
一、利用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眾所周知這是孔子所言。很適用于小學生學習及閱讀能力的提升。小學生時期是一個全新萌芽時期,發展速度比較快,心理特征和生理特點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他們喜怒哀樂隨時都寫在臉上,并且支配他們的行動。因地制宜根據每位學生的特征發現他們的特長,并在有能力的基礎上去創建好的環境,選擇恰當的方式,應通過各種途徑完成他們的學習,提高閱讀能力。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抓住上課伊始的有利時機,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二是以和諧的課堂氣氛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三是運用多媒體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閱讀興趣。
二、朗讀與閱讀有效結合
朗讀是語文學習中的一種有效方法,它能夠創設情境,引起學習者的強烈共鳴,更成為語文教師愛不釋手的普遍的教學方法。小學生基礎較差,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識字少,獨立閱讀的難度較大。因此,朗讀不失為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一方面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另一方面也于無形中解決了字音字形問題,可謂是一舉兩得。教師可以突破千篇一律的齊讀,采用教師范讀、分角色朗讀等等靈活多變的朗讀方法,給予引導,對于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及時的表揚,譬如“聽得出來,你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了”,而對于表現遜色的學生則更應給予眼神交流和鼓勵,譬如“老師看得到你的進步,如果再有感情一些,就更好了”等等。在講授《小蝌蚪找媽媽》時,我布置學生分別擔當小蝌蚪、青蛙、鯉魚等角色朗讀,學生的模仿力和表現力很強,讀得十分認真,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增加了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同學們的熱情也不斷高漲。
三、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誦讀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閱讀時間,單單依靠教師的講解和分析是不能對文章產生深刻的理解的,只有讀者與作者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才能使讀者切身感受讀者的思想。這有讀者不斷進行有感情的誦讀,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向學生傳授一些閱讀方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閱讀時間,讓學生親身體會作者的情感。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閱讀方式能夠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文章的真諦,這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在教《紙船和風箏》這一篇課文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反復閱讀,然后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談談自身的感受,這樣就能夠促進學生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將閱讀的權利交給學生,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閱讀時間,使學生感受自己就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起到輔助作用。為了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師也可以學生閱讀課文時添加一些憂傷的音樂,從而感染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真正進入文章所講述的情景之中,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在學生朗讀時,促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與作者的情感世界相連,這樣就能使學生切身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教材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范例,教材中有著名作家老舍、朱自清、魯迅等寫的優美雋永的文章,也有選自古典文學名著的《草船借箭》、《景陽岡》等課文,課堂教學中,向學生介紹作家的同時,還讓學生知道他們的其他作品,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學習了《匆匆》一文,朱自清先生那優美的語言、清新的風格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可以趁熱打鐵向學生介紹他的其他作品,如《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學習了《少年閏土》,可以把魯迅先生的原著找來和學生聊一聊,讓學生猜測一下到了中年后,魯迅與閏土的再次見面會是怎樣的情景。
五、和孩子一起讀書
“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應該是源頭活水。”“沒有厚積,哪來薄發?”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當我們在閱讀一本好書時,可以將這本書重點推薦給孩子們,和孩子討論書中的內容,讓那些沒有讀過這本書的學生感覺自己插不上話,就會激發他們閱讀的欲望,例如,當我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時,我就在課堂上和學生交流里面的人物,談論讀后的感受,讀過這本書的孩子自然有了共同話題,而沒有讀過書的學生感覺自己就像局外人,十分無趣,促使他們盡快去看看這本書,好在下次的談論中有話可說。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對提高小學生語文素質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師在真正教學時,必須耐心并且盡心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推進和深化語文教學改革,以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于秀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淺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年21期.
[2]田春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