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筱燕
【摘 要】我國于2001年修訂的新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心態,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中小學英語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強調通過任務型學習活動來發展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英語新課程改革歷經十年,任務型教學模式一直是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現如今,任務型教學模式被廣泛運用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它對于落實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英語;任務;模式
一、任務的組成要素
1.任務的目的
目的是指實施學習任務的基本意圖,是聯系任務和課程之間的紐帶。外語課堂上的任務目的大致可以分四類:交際目的,如通過實施任務建立和維持人際關系,相互交流信息,思想,觀點態度和情感來解決某個交際問題。社會文化目的,如了解目的語國家同齡群體的日常生活方式。學習如何學習,如學習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及選擇實施計劃的方式。語言和文化意識。如了解語言體系及其規則。需要指出的是,目的和任務之間并不總是簡單的一對一的關系,有時一個復雜的任務可能涉及多個目的。
2.語言的輸入
語言輸入是任務實施的開始。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聽錄音,看錄像或多媒體課件或閱讀的方式向學生輸入新的語言材料。新的語言材料既可以是專門為課堂教學而編寫的語言材料,也可以是真實生活中的語言材料。教師除了要充分利用課本上的提供的語言材料,也要注意平時從報紙,雜志,電視等渠道收集語言素材,使學生接觸豐富多樣的語言材料。
3.活動
活動指學生利用輸入的語言所要做的事情。紐南指出實施任務活動時要注意三個方面:對真實生活的演練,課堂活動應該盡可能貼近“真實世界”,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涉及技能運用,在活動中學生通過互動運用所獲得的技能進行真正的交際,理解他人信息,傳達個人觀點,保持交際的進行。關注語言的流暢和準確,教師對學生語言的流暢和準確的關注并不表現在當學生運用語言時,教師有錯必糾,而是鼓勵學生在班上展示自己的語言,以提高語言的流暢和準確。在活動的形式方面:小組活動、雙向活動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互動及語言的運用。
4.學生的角色
任務型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具有更大的主動性和自由度。他們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是合作學習伙伴及意義的協商者。他們要通過合作和互動實施并完成任務。對于不同的任務,學生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如在學習“This is my school.”這個教學內容后,教師要求學生分組設計自己理想的學校,并向全班回報時,各組必須在小組協商討論的基礎上明確界定出個人的職責,如誰來畫畫,誰向全班匯報等等。
5.教師角色
任務型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角色主要有三種:交際過程的促進者,交際活動的參與者、觀察者及學習者。
6.環境
環境是指實施任務時的課堂組織形式。是全班活動,小組活動還是個人活動,是否需要全部或部分在課外實施。有些學習任務也可以在課堂外進行,如在學校內見到自己的老師用英語打招呼,課外完成英語簡報等。
二、任務型教學程序
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提出了任務型課堂教學的三個步驟:任務實施前的準備(pre-task stage)、任務的實施(task cycle)及語言焦點(language focus)。在她的理論的基礎上,針對我國學生的英語學習特點,任務型教學專家設計出下列課堂教學程序:
1.啟動和導入
上課伊始,教師要根據本節課所學話題設計與學生實際經驗相關的一些問題,與學生進行討論。這樣做的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要導入本節課要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布置任務時,教師要以簡單明了的語言明確任務的目標,任務的結果及任務的執行形式等。要讓學生知道如何開展此項學習任務,每個學生的任務是什么,任務要達到的具體目標是什么,而且目標越具體越好。“What would you like”這一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告訴孩子們這節課的任務是做角色表演,表演在餐館的點菜活動。這樣孩子們就自然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學會如何用英語點菜上,以便能夠完成表演任務。這一階段,教師的角色是學習的發起者及任務的制定者,而學生則與教師交流他們在某一方面的經驗或見解。
2.新的語言材料的輸入
教師在要求學生運用目的語(即所學語言)執行交際任務前,首先要向學生輸入新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對所學話題,語言的形式及功能獲得初步感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閱讀,看錄像或多媒體課件,聽錄音等方式了解新的語言材料的音、形、意及語言使用環境,再通過一些口頭或筆頭問答來檢驗學生對新的語言材料的理解程度。在這一階段,教師主要是資源提供者和驗收者,向學生提供學習材料并檢驗其學習效果。
3.新的語言材料的操練
學生做新的語言材料的操練是為學生完成教師在課初布置的交際性任務打語言基礎,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具有交際所需的技能,而不是真正要求學生開展交際活動。因此,這種活動成功與否的標準并非學生是否傳達了某種意圖,而是他是否輸出可接受的語言。
4.任務的執行階段
在對任務做了充分準備后,課堂教學進入任務執行階段。任務的執行階段又可以分為三個子階段:任務實施、計劃和匯報。在這些階段,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采取不同的交互方式,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任務實施階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任務,協商解決任務中的交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督導的作用,督促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任務,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就語言形式和交際策略方面給予一定指導。當大多數小組完成學習任務后,教師可以做適度點評,就學生的參與程度及任務的執行程度予以肯定和贊揚。此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語言的流利程度及交際策略的使用。
任務實施階段之后便進入計劃階段。計劃階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即將上一階段的成果進行匯總和計劃,在下一階段向全班同學匯報。為了保證學生輸出的語言的準確性和復雜性,教師要求學生以適宜的方式向全班同學匯報他們的任務執行結果,研究表明,人們在公眾場合的發言比私人場合更注重語言的準確性和復雜性。在匯報之間的計劃階段,學生要對匯報的形式及內容做出計劃,還要對小組成員的角色分工做出明確規定,如誰做口頭報告,誰展示實物、圖片或演示多媒體,誰記錄其他組的任務信息以做比較分析等。
最后的匯報階段。各小組按照計劃階段商定的方式和步驟向全班做口頭匯報,可使用掛圖、錄音、多媒體等作為輔助,說明該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和成果。這一階段,教師可以擔當大會主席的角色,在各小組做匯報前對小組做簡單介紹,并在小組匯報后做簡單評述和反饋,對報告的內容和方式進行評論,并在最后進行總結。
5.語言的焦點階段
教師在學生的任務匯報階段應注意學生在語言形式及在語言情境的把握上的問題,在匯報階段之后對學生們在匯報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普遍性的語言錯誤提出,帶領學生進行操練,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從語言意義轉到語言形式上,提高他們所輸出的語言的準確度。
三、任務型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
(1)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不僅意味著要重新分配課堂上的教學時間,結束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讓學生有更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的機會。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及所學內容設計選擇適宜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
(2)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素質并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在任務型課堂上,學生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和反應,教師應有能力對他們提供幫助。
(3)教師要做好行動研究,隨時反思并調整自己的課堂教學,以自己的方式應用任務型教學模式。
注:基金項目:2016年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英語任務十情境十活動教學模式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