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得明
【摘 要】數學分層教學,它以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一種體現因材施教原則的教學,越來越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已在全國多所中學實施。它是以發展學生智能、潛能為出發點,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對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進行研究,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不同層次
一、將學生層次化分類
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按課程標準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可將學生按一定比例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拔尖的優等生,即能掌握課文內容,獨立完成習題,完成教師布置的復習參考題及補充題,可主動幫助和解答B層、C層的難點,與C層學生結成學習伙伴;B層是成績中等的學生,即能掌握課文內容,獨立完成練習,在教師的啟發下完成習題,積極向A層同學請教;C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即能在教師和A層同學的幫助下掌握課文內容,完成練習及部分簡單習題。在編排座位時,最好四個人(1個A層、2個B層、1個C層)為一個學習小組,便于討論、輔導、交流、提高、競賽,體現群體中的“優勢互補”。注意分組是相對的,并非一成不變的。經過一段學習后,由學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變化情況,作必要的層次間的升降調整(一般是半個學期或一個學期為一次),激勵學生上進,最終達到C層逐步解體,A、B層不斷壯大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層次化
分層次備課是搞好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應在吃透教材、大綱的情況下,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設計好分層次教學的全過程。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分清哪些屬于共同目標,哪些屬于層次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還應有具體的要求,如對A層的學生要設計些靈活性和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求學生能深刻理解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B層的學生設計的問題應有點難度,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基本知識,靈活運用基本方法,發展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對C層的學生應多給予指導,設計的問題可簡單些,梯度緩一點,能掌握主要的知識,學習基本的方法,培養基本的能力。
如“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教學目標可定為:
共同目標:記住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并能用它來解決簡單的問題。
層次目標:A層:能推導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并能熟練運用它去解決一些有一定難度的靈活性、綜合性的問題;B層:理解方程的根與系數關系的推導過程,并能用它去解決一些稍為復雜點的問題;C層:了解方程的根與系數關系的推導過程,記住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并能進行一些簡單的應用。
三、教學過程分層法
教學分層是課堂教學中最難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師最富創造性的部分。為了能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應將有思維難度的問題讓A層的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優待C層的學生,適中的問題回答的機會讓給B層學生,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均等參與課堂活動,便于激活課堂。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教師再給他們以適當的引導。對B、C層的學生要深入了解他們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幫助他們解答疑難問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精神,讓他們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對于A層的學生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思考探索,領悟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并歸納出一般的規律與結論,再引導學生變更問題幫助學生進行變式探求。對A層學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師的導,貴在指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進而向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
四、課堂練習分層法
分層練習是分層教學的核心環節,其意義在于強化各層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反饋、矯正,檢測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把所理解的知識通過分層練習轉化成技能,反饋教學信息,對各層學生進行補償評價和發展訓練,達到逐層落實目標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在備課時,針對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精心設計編排課堂練習,或重組教科書中的練習,或重新選編不同層次的練習,在選編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時,必須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勵個體發展的原則。通俗點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在保證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習題綜合與技巧分三個層次。
五、作業分層法
作業應該多層次設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供不同層次學生選擇,題型應由易到難成階梯形。C組做基礎性作業;B組以基礎性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A組做基礎作業和有一定靈活性、綜合性的題目。使得作業的量和難度使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蘋果”。從而調動各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作業批改上,對C層學生盡可能面改,發現問題及時訂正,集中的問題可利用放學后組織講評,反復訓練,真正掌握;成績較好的學生的作業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處理。
如在“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后,分別設計了下面的作業:①熟記勾股定理,并對照圖形默寫兩遍。②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邊。③矩形的周長為34,長為12,求矩形的對角線長。④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0為坐標原點,A(-2,0),B(0,3),求△AOB斜邊上的高。
要求:A層次同學要完成全部題;B層次同學要完成①、②、③題;C層次同學只要完成①、②兩題。
六、測試分層
測試是檢驗一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們依據教學目標,把測試題可以分基礎題和分層題,其中每份測試卷中基礎題占80分,層次題各20分,可完成本層次題也可完成高一層次題,若完成高一層的測試,則該部分得分加倍。如在考查“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時,設計:A層次:x2-9y2;B層次:16x2-9y2;C層次:16(a-b)2-9(a+b)2。
七、評價分層
分層評價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保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如對C層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喚起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B層的學生采取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A層的學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已。總之通過對作業評價,課堂學習評價,測試后評價等充分調動各層次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積極因素,促進智商和情商的協調發展,以實現大面積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
在取得的成就的同時,我們也發覺到了諸多的不足,如:分層評價方面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不能實現對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分層,雖然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提問、課后輔導、作業等方面,我們注意到了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但對考試的最終評價上沒有太大的改變,老師的心目中還是主要以考試成績論英雄。這種評價方式對C組的同學的自信心、學習興趣打擊較大,因為他們總是嘗不到成功的喜悅,但是由于中考的壓力,很難找到一個比較合理的評價方式。
總之,實施分層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內在的需求,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而如何使這種教學方法更好發揮它的作用,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