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
【摘要】鄉村小學數學要實現快樂學習,就要創設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情景,玩出名堂,讓學生參與其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 玩出名堂 快樂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125-02
數學對大多數學生來講,是一門難度較大的學科,數學學科的抽象性和嚴密性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枯燥的理論、推理等更是讓學生害怕,甚至避而遠之。孔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很早就提出了“快樂教育”的優勢。開展快樂教學是現代數學課堂發展的方向,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途徑之一。快樂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從而達到數學教學的目的。下面,就本人近年來在小學數學講授中開展快樂教學談一點見解。
一、創新教學情景
小學生最喜歡游戲性、表演性的講授情景,這樣能夠激起他們的學習樂趣。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思考,并且很快的接受了新知識。所以,在學習新課之前,老師都要研究,思考哪些情景能運用到教學中。促進學生學習的快樂心和求知心的引發,讓他們全身心的進入學習狀態。例如:在上有關“買東西”的應用題時,就會選學生上臺扮演角色,一個扮演售貨員,另一個是買者,算錯了的同學就要表演節目。這樣的教學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同時也活躍在課堂氣氛中。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學得快樂,學得靈活。
小學生愛玩好動。低年級學生,課堂上關注度越差。一節課中,學生學習了一段時間后,注意力就會分散。在這個時候,老師應該適當的安排有趣的故事,穿插在教學中,讓孩子的大腦處于興奮的狀態。如:有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從學校回到家讓他父母填寫的問題 ( ),( ),( ),2,4,6,7,8。父母誰也回答不上 。說完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當我把答案(門前大橋下)( 游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唱出來時,他們一個個笑得前俯后仰。由此而組織和建立起來的學習情境,是圍繞實際生活中的話題來組織教學的,知識點呈現的趣味性、學生求知的積極性也都大大體現出來。為此教師不必擔心學生在課堂上會分心。
二、要充分利用口訣,數字代碼
恰當的口訣,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鞏固知識,許多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中經常用到。例如:在學習了三角形后,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頂點,三個角。所以我們給它取數字代碼“333”。這樣學生容易記憶,理解。但有些知識,不管教師多次強調,他們總是出錯,所以課堂上利用口訣傳授知識,他們容易記住,感覺新奇。例如:在上小數除法時,自編“口訣”,除法是小數,移位是關鍵。右移小數點,使它變整數, 除數移幾位,被除數同樣跟, 數位不夠怎么辦,用0幫忙來補位。所以,學生在這中學習方法中學會了知識,懂得了記憶,也體驗到了樂趣。
三、要讓學生“玩出名堂”
小學生喜歡的學習過程就是“玩”。在學習新知識、課堂討論,知識的鞏固各個環節中參與“玩”的因素,要參與“玩數學”的全過程。如教學《可能性》一課,在傳授新知時,我設計了一個“玩”的課堂。全班分為六組,每組有一個顏色框,其中填充有10個小玻璃球。第一組有紅色、綠色、黃色的球;第二組只有紅色;第三組只有綠色;第四組 紅、黃球;第五組黃 、 綠球;第六組 只有黃球。然后讓各小組成員伸手去摸10次,做好記錄。最后匯報小組發現的問題。30分鐘很快過去了,他們都在高興的“玩”。最后,他們得出結論:物體數量大小的概率,數量多的可能性大,數量少的概率越少。這樣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習任務,從而也體驗到樂趣。所以,多鼓勵學生“玩出名堂”“玩出花樣”。
四、課堂轉型化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教是為了不用教”為目標,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那么我們的課堂是否由“教室”轉移到“戶外”呢?因此,教師應該給予放手,給學生一個探索自己和鍛煉階段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進行“小數的大小比較”教學時,我以“實踐”課將學生帶到操場上,自己完成學習任務。具體做法:讓學生進行跳遠比賽,記錄成績。但是學生不會測量,這時講授卷尺的用法。跳完要求排名次,每個人記住自己的成績,并寫成小數。看誰跳得遠?再看小數誰最大?怎么比較了?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動手實踐中,不僅鞏固了新知識,也能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對自我表達的渴望,使他們熱愛數學。課后,有幾個學生對我說:“老師,我們以后還這樣上課嗎?”……從他們的話語里我感覺到他們的渴望,也對自己在探索教學方法上有了更大的信心。
總之,小學數學的快樂教學,中心環節是創設情境,激勵和調動學生的思維的能動性,把被動的學習變為自己的需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愛上數學,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作為一個小學數學老師,我覺得有很多的知識要學習,要探索,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才能適應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寶良.陶行知教育學說[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羅增儒,李文銘.《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