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良玉
[摘要]文化軟實力是以文化為基礎的軟實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獲得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因素。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優秀的文化、價值觀也需要被傳播出去,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英語成為主要媒介之一。圍繞如何在文化軟實力這一背景下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如何培養高素質的英語人才,避免跨文化交際的失誤等問題,文章分析了文化軟實力與語言之間的關系,給英語教學提出了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13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6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經過三十幾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國力增強,教育水平也得到顯著提高。大學教育從曾經的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全體國民的文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中國要想進一步成為世界強國,不僅要注重經濟建設,還要注重文化建設,注重培養一批具備國際視野的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0)》中提到要“……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可見,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不僅體現在以經濟、軍事、科技為主的“硬實力”方面,也體現在以人才、文化等為主的“軟實力”方面。外語教育成為培養國際化人才、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大學英語作為高校的一門必修課,人數龐大,影響面廣,其教學效果和學生人才培養質量對我國的國際化進程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在此種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學英語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是我們想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二、語言與文化軟實力的關系
(一)文化軟實力
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發表了《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和《軟實力》等一系列論文,并在此基礎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書。約瑟夫·奈在書中明確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他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不僅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硬實力”構成,也由文化、社會價值等“軟實力”構成,文化的魅力、國內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及其外交政策的風格決定了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強弱。
關于文化軟實力(Cultural Soft Power:CSP)的內涵,國內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力量,主要是以一個國家的文化為基礎的軟實力,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要素。文化軟實力不是對外強制施加其影響力,而是因其自身文化魅力而被他國主動接受或者是主動分享而產生的一種吸引力和影響力。早在“十七大”報告中,“文化軟實力”就被提到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因此,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二)語言與文化軟實力
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中,而文化的主導意識形態又需要其所使用的語言來構成并起作用。因此,語言作為跨文化傳播中必不可少的“中介”,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語言對文化軟實力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語言傳播文化,助增文化軟實力。在東西方文明的交替更迭中都需要借助語言的力量,通過語言的溝通和轉換,東方文明才能傳播到國外,外國文明也才能被引入中國。其二,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載體,展示文化軟實力。一個國家的文化想要得到他國的認同和接納,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軟實力,就必須要對外輸出、展示,而語言作為跨文化交際的橋梁,是跨文化不可或缺的因子。近年來,好萊塢大片在全球的風靡,美劇、韓劇、日劇在中國的流行都是這些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種輸出和展示方式,借助語言這一載體,他們在輸出本國文化產品的同時,也將其政治文化觀念、意識形態對外輸出,從而對輸入國的價值觀念、生活時尚等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
三、提升文化軟實力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隨著提升文化軟實力被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英語作為一門世界通用的語言,在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和推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也勢必要做出調整以適應現實的需要。受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學英語教育很長一段時間都以“應試教育”為主,過分突出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指揮棒作用,而忽略了語言教學的交際功能和文化功能。學生應試能力強,但缺乏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交際能力低下;文化被看作是與語言脫離的教育目標,學生語言能力的發揮由于文化知識不足而受到了限制,引起了交際中的文化障礙。因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促進英語人才的培養。
第一,加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知識教學的內容。許多學者主張文化教學的內容不僅包括目的語文化,也應包括母語文化。如許國璋就認為英語教學不僅要注意英語國家的文化,還要注意我國的文化,在他提出的英語教學方案中,既涵蓋了英語語言文化的內容,又涉及了母語文化的內容,母語文化的內容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必要組成部分。但在我們目前使用的各類大學英語教材中,為了突出原汁原味的特點,所選內容幾乎全為原版外文內容,鮮有中國文化的內容;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大量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卻常常忽略了對中國文化的英文介紹。馮春波在《我國高校外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欠缺型失語癥”原因分析》中提到學生不會用英語表達春聯、饅頭、皮影戲、絲綢之路、孔子等中國特色的東西,許多的英語學習者知道莎士比亞的四大名著英文怎么說,卻不知道我國的四大名著英文怎么說。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的外語教育界已經針對這一問題采取行動,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翻譯的改革便是很好的例證。縱觀2013年12月以來的翻譯改革,試題加重了對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測試,尤其突出了對中國文化英譯的重視,學習者也開始有意識地去學習、留意如何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
第二,加強大學英語教學與專業特點的結合,培養復合型人才。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當今社會對掌握外語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大學英語教學的對象就是除英語專業以外的各專業的學生,其目的就是讓這些專業的學生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能夠用英語展現自己的專業知識,在日常的對外交際中傳播中國文化。針對學科的特點,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可以調整教學內容,例如旅游專業的特點在于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宣傳和對外推介,英語教學中可推出旅游英語板塊,將英語運用于對旅游景點或特色文化的介紹;計算機專業中的很多術語都是英文的,英語教學中可推出計算機英語專業詞匯學習部分。這些教學內容的調整,既能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讓學習者有更多的機會應用英語,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也能促進他們專業的學習,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第三,提升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解決的是跨文化語境中的問題,需要處理的主要是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感興趣,想要了解中國;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急需加強文化的對外輸出,將優秀的中國文化傳播出去。作為能用英語溝通的高校人才,如何避免文化誤解,扮演好跨文化交際者的角色,這是一個新的挑戰。因此,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培養,還要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讓學習者對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都有很好的了解,這樣在跨文化交際中才能表現得體,排除文化誤解和文化沖突所造成的干擾,保證跨文化交際的有效進行。
四、結語
語言就像一面鏡子,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即使最簡單的語言形式也蘊含著一定的文化,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在于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一方面將國外的先進思想、科學技術引進來,另一方面還要把中國文化介紹出去。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在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要注重中國文化的引入,提升學生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與國情的口頭表達能力,讓中國以一個更清晰的姿態走向世界,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
(責任編輯:封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