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忠
[摘 要]《李廣射虎》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教學這篇課文,著力把學生推向課堂的最前沿,充分體現“學為中心”的理念。在課堂上,通過讓學生在發現中學、在尊重中學、在體會中學、在自主中學、在運用中學和在拓展中學等途徑, 他們能不斷地觸摸、感受、揣摩、內化語言文字,培養他們的語文情懷,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學為中心 教學設計 課堂 評點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4-069
《李廣射虎》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文。課文采用“文包詩”的形式,創設了唐代詩人盧綸所做的《塞下曲》一詩的情境,講述李廣將軍在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頭中的故事,塑造了李廣將軍的力大無窮與神勇無比的形象。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學中,著力把學生推向課堂的最前沿,充分體現“學為中心”的理念,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不斷觸摸、感受、揣摩、內化語言文字,培養學生的語文情懷,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教學目標】
1.通過詩文對照的方法,了解《塞下曲》所表達的內容思想。
2.抓住關鍵詞句揣摩語言文字,體會人物特點和作者表達的情感。
3.講述課文故事。
【教學流程】
一、揭題導課,知曉文體(在發現中學)
1.學生板書課題,自主觀察“射虎”兩個字書寫是否正確。教師指導正確書寫“射虎”兩個字。
——“射”字的“身”字旁撇畫不出頭;注意“虎”字正確的書寫筆順。
2.PPT出示課文中的生字詞,進行認讀指導。
3.PPT出示《塞下曲》進行認讀及評價。
4.引導學生瀏覽課文。通過瀏覽,回顧課文的特點和以前學過的哪些課文在表達形式上有相似之處。
5.結合學生的認知和發現,指導學生歸納“文包詩”課文在形式上的特點。
——“文包詩”課文描寫的情境和故事就是古詩的情境與內容。
【評點:本環節設計最大的亮點是把“發現”這把鑰匙交給學生,讓他們拿著這把鑰匙自己去打開學習中的“發現之門”。在“射虎”兩個字的教學中,教師不著痕跡地培養了學生細心觀察的這一良好的習慣。在“文包詩”這一特殊文體的認知上,教師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這一類課文,在這一類課文中發現和歸納“文包詩”文體的特點,為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理清脈絡,自主解疑(在尊重中學)
1.指導學生瀏覽課文。
如果老師想請兩位同學來讀這篇課文,該怎樣進行分配?
——一個同學讀第一、第二段(詩是誰寫的,寫的是誰),一個同學讀第三、第四段(介紹詩的意思)。
2.《塞下曲》這首詩是寫誰的,從課文中的哪一段知道的?
3.默讀第二段,勾畫出介紹李廣的信息,進行交流。
4.在課文第二段對李廣的介紹中,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問老師,也可以問同伴。
5.PPT出示搜集的李廣將軍的資料。引導學生針對資料自己解決疑問。
【評點:這一環節教學充分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課文脈絡劃分中避免了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方式,而是把劃分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獲得尊重和信任中積極開動腦筋。另外,這一環節的教學,還注重學生的質疑和解疑。尤其在解疑環節中,教師不是直接告知,而是利用相關資料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充分體現課堂上“學為中心”的理念。】
三、詩文對照,了解詩意(在自主中學)
1.默讀第三段,勾畫出從哪些句子中你明白了相應詩句的意思。
2.交流。
3.PPT出示第三段內容。
(1)“月色朦朧”怎么理解?對應詩句中哪個詞?
(2)什么是“疾風”?和“微風”“狂風”有什么區別?
(3)結合內容連起來說說“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的意思。
4.默讀第四段,說說從這一段的描寫中自己了解了哪些詩句的意思。
(1)交流。
(2)你知道“平明”是指什么嗎?“沒”指什么意思?
(3)連起來說說“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的意思。
5.結合第三、第四段內容,連起來說說整首詩描寫的內容。
【評點:由于在教學第一個環節中學生對“文包詩”這一文體的特點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該環節,教師放手讓學生通過詩文對照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和交流,把課堂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輕松地了解《塞下曲》這首古詩的意思。】
四、揣摩詞句,感受人物(在體會中學)
1.課文內容是由詞句組成的。學習時,我們不僅要了解這些詞句的意思,還要品嘗到這些詞句的味道。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揣摩詞句。在揣摩詞句的時候,可以通過想象、猜想來體會詞句包含的情感,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下面就通過課文中的一些詞句來學著去揣摩。
2.PPT出示:
“一天夜晚,月色朦朧,李廣帶兵外出巡邏,路過一片松林。一陣疾風吹來,發出‘沙沙的聲音。”
指導:可以抓住“夜色朦朧”“一陣疾風吹來”“沙沙的聲音”來想象這是怎樣的一片松林,這就叫做揣摩語言文字。
3.學生進行想象、揣摩、交流,把自己揣摩出來的體會通過朗讀體現出來。
4.合作揣摩實踐。
(1)第三段后三句話也像上面揣摩的這兩句話一樣,自己抓住一些詞句進行揣摩,同桌相互交流補充。
(2)班級交流。
重點抓住“猛然間”“連忙”“運足氣力,拉開硬弓”體會李廣的機敏、力大無窮、神勇無比的特點。
(3)把自己的揣摩體會用朗讀表現出來。
(4)把自己揣摩出來的體會帶到詩句里,讀出“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的意境。
5.自主揣摩實踐。
(1)運用剛才揣摩語言的方法,自主揣摩第四段內容,進行交流補充。
重點抓住:“!”“深深地”“任”來進一步體會李廣力大無窮的特點。
想象:站在一旁的將士們此時會說些什么?拔箭的將士們又會說些什么?
(2)練習朗讀第四段及“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的詩句。
6.結合自己對詞句的揣摩和人物形象的體會,配樂朗讀古詩。
7.教師采訪:為什么能把詩讀得這么好?讀詩的時候眼前或腦海浮現了什么畫面?
——學生小結揣摩詞句的好處。
8.通過剛才的朗讀,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什么嗎?
——贊美飛將軍李廣力大無窮、神勇無比的英雄形象。
9.小結:這首詩體會得好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揣摩;能明白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也是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揣摩。今后學習中,你將怎樣去揣摩語言文字呢?
【評點:學會揣摩詞句,體會古詩的意境和人物的特點是本環節教學的最大特點。在揣摩詞句的過程中,首先通過教師提供的范例,學生學習怎樣抓住關鍵詞句進行揣摩;接著,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來自己揣摩;最后,學生進行自主實踐,逐步學會揣摩詞句的方法。整個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由淺入深、螺旋式上升的原則,把學生始終推向學習的最前沿,讓學生在真正的學習中培養能力,提高素養。】
五、實踐語言,內化積累(在運用中學)
這篇課文描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我們還要學會講好這個故事。講好這個故事可以根據課文描寫的內容,講清故事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和結果,同時可以適當添加一些語言或動作,這樣的故事聽起來就更生動了。
1.出示講故事的要求。
時間、地點、起因、經過和結果,適當添加一些語言或動作。
2.自主練習,講一講這個故事。
3.一個學生講一講這個故事,其他學生根據講故事的要求進行評價。
4. 引導學生小結怎樣講好這個故事。
【思考:語文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進行語言學習。講故事是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講故事,既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的內容,又可以內化學生從書本中學到的語言。在這環節中,教師沒有盲目地讓學生進行講故事訓練,而是先讓學生明確講好故事的一般要求,再根據要求進行自主訓練和交流,有目的進行評價,最終讓學生學會講故事的方法。該教學環節清晰地體現“學為中心”這個思想,教師的活動都是服務于學生的學。】
六、作業鞏固,培養能力(在拓展中學)
搜集盧綸另外一首《塞下曲》讀一讀、背一背,結合查找的資料講一講古詩的故事。
【評點:這項作業設計明顯體現出學生學習由課內走向課外延伸的思想,讓學生將課內學習到的方法在課外進行實踐運用。這樣,既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更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讓“學”始終伴隨在學生的身邊。】
【總評】
“學為中心”強調的是學生在教師科學、合理地引導下進行有目的的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關注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經歷和體驗,表現的是師生在課堂上角色的轉變,把學生真正推向課堂學習的前沿。本課教學緊緊圍繞“學為中心”這個理念,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