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衛
摘要: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發展,孝敬之道日益衰微,孩子們往往只知索取,不知回報,以自我為中心。這樣勢必會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影響幼兒社會化的進程。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要多方面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孝敬意識:一、努力創造環境,播種愛和孝的種子;二、通過家園聯誼,引導家長營造孝敬的家庭氛圍。
關鍵詞:幼兒教育;孝敬教育;家庭教育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最起碼的準則。這種倫理的喪失將給社會帶來隱患。而社會、學校對倫理教育和家庭德育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作為幼教工作者的我們和幼兒父母,應該承擔起對幼兒進行孝敬教育這一歷史履于我們的任務。培養幼兒從小就對父母、對家庭懷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懂得孝敬父母。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姆林斯基的實驗學校里,一進校門學生就讀到一行大字:“要愛你的媽媽!”可見國外的學校已經把家庭倫理親情教育擺到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在我們這個擁有悠久文明歷史的禮儀之都更應重視親情教育和孝敬教育。
一個連父母都不關心、不體貼,不孝順的人又怎么會在社會上為祖國和人民承擔起責任和義務?馬卡連科對此精辟地指出:“教育是各種各樣習慣、現象和概念的發展過程,從最平常的,由孩子對生活所產生的簡單概念發展到公民對祖國榮譽的復雜概念。兒童的責任感,對父母、對家庭懷有感激之情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擴大起來,將會擴大到對國家和人民的態度上來,擴展到對人民的熱愛和關心上來,并且擴展到使我們國家的公民得以幸福生活的一切工作上來。”可見,要培養未來社會有用的人才,我們就要讓幼兒從小就對父母、對家庭懷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懂得孝敬父母。那么我們作為幼兒教師,具體該如何做呢?我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努力創造環境,播種愛和孝的種子
我們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撒播愛和孝的種子,不僅要引導他們正確地接受愛,更要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回報愛。為此,我們努力創造一個又一個“接受愛,回報愛”的環境。并讓幼兒理解這些環境所包含著孩子對父母的愛和孝。
1、通過各種教學形式,滲透孝敬意識。通過觀看錄像、課堂方案教學等,教育孩子全面、客觀地評價父母和自己,懂得鍛煉自己的自理能力,來減輕父母的負擔。為孩子們準備的錄象有《我是怎么來的》、《我長大了》;通過這些活動讓孩子了解父母的艱辛,理解父母的期望,激發孝敬父母的情感。
2、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體會回報親情后的愉悅感。經常利用節日,設計一些活動,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孝心。如:知道父母的生日并表示祝賀;知道母親節、父親節并引導孩子做賀卡,表達對父母的愛。在母親節那天,要求孩子主動幫助媽媽做一件家務,如:整理桌子,擦地,疊衣服、擺放拖鞋等。并與家長事先取得聯系,作好配合,作好及時表揚和激勵,讓孩子有一種回報親情后的愉悅感。
3、利用孩子愛聽故事的特點,給孩子講孝心故事。孩子的情感是與認知相結合的,情感的產生受知識經驗的影響。因此,老師要積極豐富孩子有關孝敬父母的知識,應多給孩子講述一些孝敬教育的故事,如“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等,同孩子一道進行分析,使他們懂得孝是一種優良的品質,鼓勵他們用實際行動去表現。
4、優化園環境,營造孝敬的和諧氛圍。充分利用黑板報、園刊、廣播、櫥窗宣傳孝敬教育,并請校外指導員或孝子賢妻來園指導;期未根據班級、家庭考核結果評比“小小孝子”,激勵幼兒繼續向父母敬“孝心”。
二、通過家園聯誼,引導家長營造孝敬的家庭氛圍
現在的孩子都不缺少愛,但是他們往往體會不到別人的愛,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很多家庭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常常急功近利,對于孩子在性格行為上出現的問題往往采取容忍、遷就甚至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態度。因此,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會孝敬的人,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因此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引起家長對孝心培養的高度重視,營造孝敬的氛圍顯得如此重要。我們幼兒教師也要擔負起指導家長教育孩子的任務,通過家長座談,平時的交流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良好的教育方法。
1、引導家長意識到“言傳身教”的重要性,發揮“潤物細無聲”作用。家長與孩子的交往是一對一的關系,對家長的言行,孩子看得很清楚。有則公益廣告做得好:一位年輕的媽媽親自打水給老母親洗腳,她的兒子也學著媽媽的樣子端了半盆水請媽媽洗腳。廣告詞溫馨提醒:上行下效。因此,父母在言行方面應為孩子做出孝敬長輩的表率。如當家中有老人生病時,父母應主動為老人捶背、穿衣、做飯、喂藥;當老人愁眉不展時,父母應熱心地向老人問長問短……天長日久,父母的一言一行會深深打動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兒的心靈深處埋下“孝”的種子。
2、引導家長隨時利用身邊的小事對孩子進行孝敬教育。教孩子學會愛,父母要把滲透在生活中每時每刻的愛意明確地表達出來,讓孩子感同身受,銘記在心,伴隨其成長。日常生活中,身邊的許多小事隨時發生,而這時正是對幼兒進行孝敬教育的良好時機。如:上下樓梯時,看見爺爺、奶奶拿著許多東西吃力地走,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幫助拿東西;在公共汽車上,看見有抱小孩的阿姨或老人,家長應示意孩子讓座;下班回家時,看見孩子自顧自己玩得開心,父母要主動請孩子幫忙拿包、遞鞋等。身邊的這些小事雖小,但對孩子的孝敬教育培養意義不小。
3、經常與孩子溝通,讓其體驗父母的艱辛。做父母的要經常平等地與幼兒談話,并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例如:當媽媽疲勞地回到家里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擠了兩個多小時的公共汽車,很累,你能給媽媽倒點水嗎?”“爸爸媽媽上班很辛苦,回家又要洗衣服、做飯、整理房間,如果你能幫助我們做點什么,那就太好了……?!边@樣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萌發愛父母、要回報父母的情感。更會使孩子體驗到孝敬教育的實際意義,并強化他們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意識。
當前,孩子毆打父母等極端的事例,日見報端。家長對孩子單向的、片面的愛,已經阻礙了幼兒孝敬教育發展,影響幼兒社會化的進程。因此,應重視家庭教育,作好家園聯系工作,使幼兒園的教育在家庭中得到鞏固和發展。我們還要在校園里努力創造“接受愛和回報愛”的環境,給他們愛和孝的氛圍,這樣才能有效的對孩子進行孝敬教育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