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方茹 支玲
摘要:文章通過系統梳理基于農戶層面的退耕還林工程評價文獻,文章從工程對農戶的生計和收入作用、工程對農戶的影響、農戶對工程的認知意愿三個方面論述。
關鍵詞:農戶;退耕還林工程;評價內容;研究綜述
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涉及面最廣、政策性最強、群眾參與度最高、投資力度最大的一項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由于退耕農戶是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主體,基于農戶層面的的退耕還林工程評價內容研究是國內學者深入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查閱文獻可知,國內學者在退耕還林工程農戶層面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工程對農戶的生計和收入作用、工程對農戶的影響、農戶對工程的認知意愿等方面。本文系統梳理了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基于農戶層面的評價研究內容,并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和趨勢,為進一步提高退耕還林工程評價研究水平提供借鑒。
一、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戶的生計和收入影響
(一)關于農戶生計能力的影響研究
現今國內主要有兩種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戶生計影響的觀點,一種觀點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礎上,認為無論是從理論上或是實踐上,退耕還林工程都可能給貧困農戶帶來收益。退耕政策制定者希望解決農村勞動力剩余問題,因此希望剩余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行業轉移,同時勞動力轉移能夠調整經濟結構,從而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另一個觀點認為,即便退耕政策制定者充分考慮了退耕農戶的機會成本后,愿意給與退耕農戶更多的生態補償金,退耕政策也無法使所有政策參與者獲益。
國內學者通過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SLA)的建立,從退耕實施前后農戶所擁有的可持續生計資本的變化情況角度,論證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發展能力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資產積累是決定農戶生計狀況和發展最重要的指標,退耕政策對農戶物質資本和自然資本的影響比較明顯,對金融資本的影響因各地實際發展狀況不同而有所差異,對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影響不明顯。
同時,學者又從其他研究視角論證退耕工程對農戶生計的影響。黎潔等從農戶性質出發,認為兼業戶相較于農業戶,因其生計活動多樣化程度高,兼業戶的生計資本更具稟賦,貧困程度更低。李樹茁等從家庭結構視角出發,認為家庭結構不同,退耕政策對農戶生計影響的程度也不盡相同,研究結果表明退耕政策既無法滿足生計資本匱乏的農戶,一定程度上也無法促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轉移,因而無法提高農戶收入。王立安等從農戶的貧困程度出發認為,參與工程的絕對貧困、相對貧困和一般農戶在人均純收入和生計綜合能力方面都發生了可喜變化,且絕對貧困人口受益最大,而富裕農戶在上述兩個方面卻發生了倒退的現象。
(二)關于農戶收入的影響研究
國內學者通過對不同的工程區進行實地調研,認為退耕還林的實施改善了農戶的生計狀況,并提高了農戶收入。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后,國家通過對退耕區農戶實施無條件的經濟補償,較為有效的改善了農戶各生產要素的收入彈性、中低收入農戶的收入水平及農戶的總體收益。
但大多數學者認為退耕政策對農戶只產生有限的增收作用,如徐晉濤等認為退耕政策在其實施過程中具有較高的瞄準效率但卻表現出較低的成本有效性,即實際上存在很大的成本節約空間;U chida,Xu等人認為整體上來說就實現減貧這一目標而言,退耕還林工程僅實現有限的成功;韓秀華認為農戶是否參與退耕對其收入影響并不明顯。
退耕還林政策實施所取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有目共睹,但項目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尤其是對農戶的增收作用并不明顯,因此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對農戶收入的長期影響及其影響程度有待繼續考證。
二、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戶的影響
(一)關于農戶生產生活的影響研究
退耕還林工程既影響著農戶的生計收入,也影響著農戶的包括農業生產結構、生產技術效率、生活水平等生產生活方面。大多數學者研究表明,農戶耕作的規模效率比退耕前下降了很多,但退耕后農戶為了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利用率,會選擇在有限規模的土地上投入更先進的技術,以實現土地的精耕細作;耕地面積的減少使農戶傾向于規模發展林草葉和畜牧業,推動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退耕使剩余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上,間接地提高了非農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的比重。
同時,學者也大量研究了退耕工程實施對農戶種植業生產技術效率產生的影響。例如,Huang and Rozelle衡量了退耕政策實施后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組成成分;Feng等通過論證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兩個不同區域退耕工程對糧食生產產生的影響,來說明退耕還林實施對糧食供給產生的影響很??;趙敏娟等則認為退耕還林的實施使農戶的部分耕地轉變成林地,因此退耕農戶的其他生產要素和家庭剩余勞動力也會隨之調整其在生產生活上的投入。
雖然大部分研究都表明退耕工程的實施正向影響了農戶的生產生活,但也有部分研究表明:退耕還林對非農勞動力就業并沒有顯著的積極作用,對農村農業結構的調整狀況也不盡理想。這主要是由于退耕政策只注重補償,忽視了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且農業科技投入不足,使勞動力轉移滯后。
(二)關于消費結構的影響研究
國內學者在微觀角度上研究基于農戶層面的退耕還林工程評價重要內容之一是研究退耕工程對農戶消費結構的影響。王劍波認為工程通過影響農戶收入及其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進而影響農戶的消費結構;張紅霞等認為退耕農戶的消費水平和傾向很低,而且基本的生活消費需求所占比重很高。因此,要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要提高農戶的收入,增強農戶的消費能力。
三、退耕還林農戶的認知意愿分析
國內學者對工程區農戶參與意愿的分析表明,由于退耕還林工程所取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大部分的農戶支持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但是如果政策到期后國家停止退耕補貼而退耕土地又不能直接為農民帶來穩定的收益,或者退耕農戶沒有穩定的其他替代性收入,退耕農戶將傾向于在補貼期后復耕。
國內學者對農戶參與意愿的研究并不僅限于農戶是否愿意參與退耕還林,還利用參與式評價方法(PRA)選取不同的指標分析影響農戶參與意愿的因素。張靜等將影響農戶參與退耕還林意愿的因素變量分為農戶的個人特征變量和生活環境特征變量,結論表明前者對農戶保持退耕還林實施成果的意愿沒有顯著影響,后者具有顯著影響;張變華等分析了戶主的文化程度、人均土地面積、收入、打工收入、非農收入、國家補貼等因素與退耕意愿的關系;陳玲等研究表明對農戶是否愿意保持退耕成果具有顯著影響的6個因素分別是:家庭營林地面積、林業收入、有無林權證、林齡結構、機械化程度和農戶年齡。國內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農戶參與退耕還林的意愿主要是由農戶對其參加退耕還林的收益和成本的權衡結果所決定的,即農戶對退耕還林的經濟效益預期決定了其是否繼續參與退耕還林工程,因此退耕補貼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過程中起著主要的激勵作用。
在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戶越來越符合“理性人”的特征,如果無法持續保障農戶的收益,工程植被恢復的退耕地在工程到期后有可能被重新開墾為農田,該工程獲得的環境成果將面臨再次被破壞的風險。
參考文獻:
[1]XU Z,BENNETT MT,TAO R.et a1.Chinas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Four Years on:Current Situation and Pending Issues[J].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2004(06).
[2]WANG C,OU YANG H,MACLAREN V,et a1.Evalua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onverting Cropland to Forest:A Case Study in Dunhua County,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03).
[3]DAVID Z,LESLIE L,NANCY M.W hen Could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Benefit the Poor?[J].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8(03).
[4] JBENNETT M T.Chinas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r Business as Usual?[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04).
[5]UCHIDA E,JINTAO X U,ZH IGANG X U,et a1.Are the Poor Benefiting from Chinas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J].Environment&Development Economics,2007(04).
[6]楊皓,王偉,朱永明,石嵩云,張貴軍.退耕還林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河北省以保定市淶水縣為例[J].水土保持流通,2015(04).
[7]謝旭軒,張世秋,朱山濤.退耕還林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3).
[8]李金香,龔曉德,夏淑琴,李鴻雁.退耕還林對農戶可持續生計能力的影響——基于寧夏鹽池縣農戶的調查[J].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3).
[9]黎潔,李亞莉,邰秀軍,李聰.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下西部貧困退耕山區農戶生計狀況分析[J].中國農業觀察,2009(05).
[10]李樹茁,梁義成,Marcus W·Feldman,Gretchen C·Daily.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戶生計的影響研究——基于家庭結構視角的可持續生計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0(02).
[11]王立安,鐘方雷,王靜,喬俊果.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戶緩解貧困的影響分析——以甘肅南部武都區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3(07).
[12]陶燕格, 劉艷華, 宋乃平, 馬忠玉, 羅春.退耕還林對農戶收益情況影響的對比分析——以寧夏回族自治區原州區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06).
[13]徐晉濤,陶然,徐志剛,退耕還林:成本有效性、結構調整效應與經濟可持續性—基于西部三省農戶調查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季刊),2004(01).
[14]Emi Uchida,Jintao Xu,Zhigang Xu,et al. Are the poor benefiting from Chinas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7(12).
[15]韓秀華.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戶收入影響實證分析——以陜西安康為例[J].林業經濟,2015(06).
[16]Xu,Zhigang; Xu, Jintao and Deng, Xiangzheng.Grain for Green versus Grain: Conflict between Food Security and Conservation Set-aside in China[J].World Development,2006(01).
[17]Huang J K,Rozelle S.Technological Change:Rediscovering the Engin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Rural Econom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02).
[18]Feng Z,Yang Y,Zhang Y,Zhang P,et al.Grain-for-green Policy and Its Impacts on Grain Supply in West China[J].Land Use Policy,2005(03).
[19]趙敏娟,姚順波.基于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退耕還林政策評價——黃土高原區3縣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09).
[20]王劍波.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基于1921個樣本農戶數據和ELES模型[J].林業科學,2013(02).
[21]張紅霞,余勁,加賀爪優,鬼木俊次.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后陜西北部農戶消費結構實證分析——基于麟游、安塞、米脂三縣205個農戶的調查[J].鄉鎮經濟,2009(02).
[22]連綱,郭旭東,傅伯杰,王靜,何挺.基于參與性調查的農戶對退耕政策及生態環境的認知與響應[J].生態學報,2005(07).
[28]張靜,支玲,高淑桃.新一輪補助下農戶退耕還林成果保持的意愿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04).
[29]張變華,趙藝學.偏關縣退耕還林(草)區農戶退耕意愿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1(02).
[30]陳玲,翟印禮.農戶參與退耕還林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朝陽市和彰武縣地區的調查[J].林業經濟問題,2014(04).
[31]張衛萍.退耕還林補償政策與農戶響應的關聯分析——以冀西北地區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06).
*本文系2015年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資助項目“201504424-0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