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芳
摘 要基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思想品德課要實施生活化教學。具體而言,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實踐的要義如下:立足生活實際,形式源于生活,用生活來教育;選取熱點辯點盲點,內容聚焦生活,賦予生活教育的意義;著眼學生的需要和發展,課堂引導生活,為向前向上的生活需要而教育。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生活化教學 要義
陶行知先生認為,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里生生不已就是生活。因此,生活是廣義的,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同時,陶先生還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認為教育必須以生活為前提,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的課程性質及核心理念與陶先生的這一思想和主張不謀而合。
《初中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學生的生活范圍在逐漸擴展,由家庭生活、學校生活逐漸擴展到社會生活。他們在面臨學習壓力的同時,也遇到了交往的困惑、成長的煩惱,以及社會變化給他們帶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沖擊。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因此,以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實施生活化教學,讓生活走進思想品德課,于生活教育中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珍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對于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來說顯得尤為重要。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筆者認為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實踐的要義如下。
一、形式源于生活
新時代的人才應該具備胸懷天下、放眼未來的氣度和精神,不能只做“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針對我校寄宿生多的校情,在思品教學中引入時事,在課堂上為寄宿班學生打開一扇“觀天下”之窗,是思品老師的明智之舉。
筆者在任教班級嘗試開設“一周要聞播報”欄目,即每周第一節思想品德課專門辟出5分鐘的時間,由各學習小組組稿并推薦代表播報上周的國內國際要聞。這一嘗試,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學生們不僅積極組稿、踴躍報名做主播,還積極思考,創新播報形式,主動點評播報內容等。每周的5分鐘都有新奇創意,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這個舞臺上,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綜合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信息的搜集整理篩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思品課上的學習面貌煥然一新。現如今,“一周要聞播報”已然成為寄宿班學生學校生活中的一道“必需品”,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學生喜聞樂見的媒體節目或欄目,如“新聞周刊”、“法制集結號”、“零距離觀察”、“實話實說”、“開心辭典”、“最強大腦”、“奔跑吧兄弟”等,這些欄目形式在教學中都可以結合一定的內容加以模仿。這些教學形式的創新,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聯系,拓寬學生的視野,還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意識以及學習的自覺性、自信心和成就感,更有助于學生在自主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行為的自覺性。
二、內容聚焦生活
教學中的形式是要為內容服務的。一堂“形神兼備”的思品課不僅需要有與時俱進的教學形式,更需要有深遠教育意義的內涵。生活化教學要做到內容聚焦學生的生活,必須關注以下三點。
1.熱點
即某一階段比較受大多數學生關注或者歡迎的新聞、事件、人物、問題、網絡語言等。這些熱點問題,從性質上看可以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帶有積極意義的、弘揚正能量的暖新聞,如感動中國人物、最美人物及其事跡、勞動模范及其先進事跡等。對這些熱點的宣傳和學習,教師要加以肯定和鼓勵,使學生自覺以榜樣為標桿,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完善自己的行為規范。又如:南京青奧會、APEC會議、十八屆五中全會、“一帶一路”等新聞報道,能有效加深學生對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護環境、改革開放、法治中國建設等基本國策和治國方略的認識和理解。
2.辯點
即對于同一問題或同一現象,學生之間存在嚴重分歧,看法截然不同,爭議很大。道德兩難類的問題就屬于此。可以說,此類問題是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上的一道“分水嶺”。此類問題的辯論與剖析,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深化其道德認知、提高其評價能力,既能突出學生主體,豐富課堂生成,又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認識,在體驗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思辨中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如:“海因茲在偷藥和不偷藥之間艱難抉擇”的故事,足以引發學生對“行為與后果之間的關系”的思考。
3.盲點
指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中的某一或某些教學內容尚不清楚的,或持懷疑態度的,甚至產生逆反傾向的問題或區域。厘清這些問題,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如:“對網絡規則的認識和遵守”、“網絡用語與現實生活用語的差異”等等。掃除這一盲點,也能幫助學生分清是非,進一步增強法制觀念,提高自身的法制素養。
從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尊重他們學習與發展的規律,直面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問題,關懷他們精神成長的需要,結合熱點、找準辯點、掃除盲點,能為初中學生正確認識成長中的自己,以及處理好自己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提供必要的幫助。
三、課堂引導生活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導之以行,為學生營造明麗的內心生活,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成長服務,為學生當下的、未來的、整體的生活服務,促使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正是思想品德課程的核心,是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的落腳點和歸宿。
情境熏陶——問題思辨——實踐提升,是“導之以行”目標的課堂教學“三步曲”。情境熏陶,就是創設豐富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喚醒學生成長的內在動機,使學生于耳濡目染中獲得感悟和啟發。問題思辨,就是設置多樣化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在思辨中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與高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實踐提升,就是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資源、學生資源,盡可能地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給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幫助學生在通過親身經歷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提高其道德踐行的能力。如:充分利用好學校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參觀學校校史長廊并說說觀后感、勾畫學校簡易平面圖等,這比課堂上老師簡單枯燥的愛校教育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在此基礎上,再組織班徽創意大賽,進行創建優秀班集體研討活動,能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激起學生“我為學校(班級)作貢獻”的責任感。
初中生的生活應豐富多彩且個性鮮明,要全方位地把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直面其所面臨的問題,立足生活實際,形式源于生活,用生活來教育;選取熱點辯點盲點,內容聚焦生活,賦予生活教育的意義;課堂引導生活,著眼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為向前向上的生活需要而教育。這就是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的“三要義”。其中,形式源于生活、內容聚焦生活、課堂引導生活三者之間為遞進式關系。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