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內容摘要:等待藝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甚廣,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本文認為課堂中的等待應關注全體的發展,不為多數放棄少數;要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不為答案放棄思考,不讓學生產生思維的惰性;等待也不能僅為了秩序的維護,還應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小學語文 等待 思考
課堂教學等待藝術有利于教師控制課堂節奏、有利于學生的發展。1在當下小學語文課堂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等待”場景:
師:“讀完的(寫完的/看完的)小朋友,抱臂坐正,讓老師知道你已經讀完(寫完/看完)了。”小朋友們遵照口令執行,抱著胳膊,坐得直直的,有的忍不住要東張西望一下,有的坐定了、出神了,也有的看著老師就這么靜靜地等待著。待得老師一聲令下,小朋友們被“喚醒”。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等待著大多數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這是對學生整體的關注。雖然“等待”的行為發出者是教師,但課堂中實際等待的有教師亦有學生。教師讓學生等待同伴一起前行,且用不出聲的抱臂方式示意學習任務的完成狀態,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經驗性的課堂管理技巧,有利于維持課堂秩序,有利于課堂教學節奏的把握。但是,看著那些坐得筆直,抬著頭等待著的小朋友,我想到了一個不十分準確的詞——“傻等”。我不禁追問:這樣的等待是否最大限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等待的方式是不是可以突破?
學生如果習慣了這樣的“等待”,在學習中亦步亦趨,便會逐漸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失去自己調控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我覺得小學語文課堂中“等待藝術”的運用,應該要關注全體的發展、促進學生思考、避免學生產生惰性、有助于學生養成自主規劃、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一.等待——不為多數放棄少數
課堂上,教師布置了學習任務之后,總是要等大部分的學生完成了,才能或進行交流評價、或進入下一個環節。這時,等待是對大多數的關注。但不能因此而忽視了那些少數同學——速度較快的和速度較慢的。
那速度較快的,認為完成了學習任務,也就跟著老師一起等待了,等待的狀態多表現為舉手。這手一舉便意味著他心里已經有答案了(且不論那答案正確與否),這種狀態便意味著這一階段學習的暫停。那速度較慢的,看著大家陸續舉起了手,也就草草結束學習,如此,跟不上的同學越來越感到吃力,知識與能力的差距越拉越大。
立足學生發展的“等待藝術”,應做到不為多數放棄少數,要盡量兼顧全體學生。那速度快的,不要讓他停下來等待,啟動的大腦一旦停止下來,會感到學習缺乏挑戰性,會逐漸產生惰性。教師應鼓勵速度較快的學生進行自我“檢核”,對自認為已完成的學習進行更慎重的思考。
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時:
片段一:學習任務教師問學生“蝙蝠和雷達”的“和”是什么意思?學生遇到阻礙。教師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到一個詞,來替換“和”。
(教師巡視,發現有人圈“一起”。)
師:有人圈“一起”,你把它放進去自我“檢核”,“蝙蝠一起雷達”,合不合適?
(學生繼續默讀,尋找)
師:這時候腦袋不要在空中飄,語言文字是你最好的學習材料。
(有三個學生高高地舉起了手)
師:不要舉手,為什么不要舉手?因為你還有比舉手更重要的事情做。你的那個詞圈出來之后,你替換“蝙蝠和雷達”也合理,還要再去看有沒有更合適的詞,要進行自我“檢核”。
(幾個學生都放下了手,繼續回到書本中。)
……
師:偷偷告訴你,我看到很多人圈起來了,在文章的第二段,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一個看起來很有學問的詞。
師:你才知道,你預習的時候都只看到意思沒有看到詞語。
師:一定要把它圈出來,圈出來了,要再進行自我“檢核”,看是不是最恰當。
(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不停巡視。)
片段二:學習任務為“雷達和蝙蝠”,在課文中尋找一個詞可以替換“和”。
師:有一個在文章的后半。……不要急著舉手,你要去問自己這個詞就是最恰當的么。
片段三:學習任務為如果你要跟別人介紹蝙蝠能夠探路的秘密是什么,你一定要用的詞語,請你在第七段框出來。
師:隨時檢查,不是老師去提醒你,你要自己去“檢核”,檢查眼睛和文字的距離。
師:太好了,每個詞都不能超過三個字。
師:太好了,已經沒有人急著舉手了。你覺得全部圈完的人,你要自己再把圈完的詞,再讀讀看,你覺得最重要的標1、第二重要的標2,所以你很忙,沒有空舉手。
師:很好,你看到我靠近就把頭抬起來了。
“不要急著舉手”,“要不斷進行自我檢核”,如果教師在課堂中的這種意識和做法,并一以貫之,不僅可以維持課堂秩序,等待每個學生的學習,而且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不要停止思考,不要滿足于現有的答案,要能夠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監控,對學習成果進行自我評價。這樣的“等待”才更有意義。
對于那較慢的同學,老師在等待巡視時,可以重點關注,予以引導,幫助他們自己跟上班級的學習進度。這種引導可以是全班性的引導,如在“片段一”中,教師將尋找的范圍縮小“文章的前半部分”、“文章的第二段”,然后再給大家一點時間尋找“檢核”。這樣,那些較慢的學生憑借著支架展開學習,尋找到自己的答案,會有一定的內心滿足,會覺得自己有能力做到。 這種引導也可以是個別的針對性的引導,老師俯下身子去傾聽、了解個別學生的學習阻礙,去推孩子一把。
二.等待——不為答案放棄思考
“等待”不是為了一個預設的“答案”,而是要讓學生成為思考的主體。“熱熱鬧鬧不一定是可喜的,那也許只是表面充實內里空虛;靜寂無聲的場面也不一定是可怕的,那或許已經產生了學生深入思考、積極探索的豐碩成果。”教師的等待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花開”,而這花應是“思維之花”。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鄉愁》時,想讓學生說出課題來。于是他叫起一個學生,啟發道:
“如果有個人到了一個遙遠的地方,時間一長,他開始想念自己的親人,這叫做什么?”
學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問得不對。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誤。好,我換個角度再問:這個人待在外鄉的時間相當長,長夜里他只要看見月亮就會想起自己的家鄉,這叫做什么?”
“月是故鄉明。”學生很干脆地答道。
“不該這樣回答。”教師有點急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學生小聲回答。他抬頭一看教師已是滿臉陰云,連忙換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兩個字回答。而且不能帶‘月字。”教師繼續說道。
“深情。”學生囁嚅。
好在此時下面有同學接口:“叫做‘鄉愁。”
教師才如釋重負。
這樣的等待與對話,等的只是答案,而非學生真正的思考,是教師為了“教學的連貫完整”、“關注學生主體”而做的表面文章。
當問題統攝全篇或關聯其他,需要學生綜合思考時,我們需要等待學生思維中圖示的關聯;當問題較開放,需要學生發散思考時,我們需要等待學生多樣化的認識、精彩的生成;當問題有難度、有梯度,需要學生步步深入思考時,我們需要等待思維的深入······
如于永正老師教授《秋天的懷念》時,是這樣等待學生的思考與發現的:
師:怎樣讀懂一個人呢?要聽其聲,觀其形,察其色。要想讀懂母親,察言觀色,看她怎么說的,怎么做的?默讀1、3、6自然段,把母親說的話,描寫母親動作、表情的詞語、句子畫出來,從這些詞語句子中你發現什么,看出什么?
(學生默讀課文,畫詞語句子,教師巡視指導。)
(智慧在寧靜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默讀、圈畫、思考)。
(交流匯報,聚焦母愛。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化思考。)
師:母愛是什么?就是一句句話語,一個個動作,一個個表情。一句話:母愛是一堆細節,一堆純白的不起眼的細節。如果把母愛比作大海,那細節就是一滴滴水,千萬的水滴匯成了浩瀚的大海。這些細節鑄成了偉大的母愛。
師:只要你注意觀察,每個母親身上有一堆堆細節。那母愛究竟是什么。透過這些文字去思考。歌德說過,一只眼睛看到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讀懂了細節要品味,品味這些詞語這些句子背后的意思。
(再讀讀句子。指名讀。再品味感受。)
(教師等待學生的思考與品味。)
這樣的學習需要等待,這樣的等待促進思考的深入和全面。
三.等待——不為秩序放棄習慣
開篇說到教師等待學生們完成特定的學習任務,也讓先學生用不出聲的“報臂坐正”的方式來示意學習任務的完成狀態,這固然有助于維持課堂的秩序,但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卻是不利的。課堂中的等待是教師的有意行為,課堂時間是寶貴的,我們不能讓學生的學習停下來,不能讓學生“傻等”。高效的“等待藝術”應有助于學生養成默讀思考的習慣、圈點批畫的習慣、自我“檢核”的習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等待”開出“成長之花”。
(作者單位: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