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本蕓
摘要:本文先簡要分析了高校財會專業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然后以校企合作為出發點,探討高校財會專業實訓課程的改革。
關鍵詞:校企合作;財會專業;實訓課程
高校專業組成中,財會專業一直是非常熱門的專業,但是由于該專業學生較多,且財會管理本身有非常嚴謹、保密,導致高校財會專業的教學多停留在理論講解上,雖然開設了部分實訓課程,然而卻常停留于表面形式,使得當前高校財會專業實踐教學整體質量不高。在新形勢下,為了適應人才培養的需求,高校應轉變原有的財會專業課程教學模式,重新審視并解決當前財會專業實訓課程教學問題。
一、高校財會專業實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不夠,內容安排不合理
當前很多高校,雖說在財會專業教學中引入了實踐教學的理念,但事實上專業教師與學校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度遠遠不夠,實際的實踐教學常常是敷衍了事,通過購買幾套軟件,要求學生只需掌握軟件的使用方法就等同于具備了動手能力[1]。而從實訓課程的內容上來看,表現出課程安排的嚴重不合理,財會理論課時與實訓課時相差巨大,課時沒有銜接性,實訓內容大多選用一定的實訓教材,實訓內容局限于傳統理論學習,缺乏創新。
(二)教授方式單一,師資隊伍經驗不足
高校財會專業實訓中,仍以教師講解,學生操作的教學方法為主,并沒有將真正的企業會計實務操作加入到實訓教學中,停留在表面形式。此外,教師個人實踐能力的缺乏也是導致實訓課程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為大部分財會專業教師都是采取以往理論講解的方式,因此在個人能力的提升上也更偏向于理論學習,往往忽略對財會實踐的重視,使得課程講解過于單一。
(三)校外實習困難,校內實習環境單一
在財會專業學生實習上,校外實習工作很難開展,因為財會屬于公司的重要部門,很多企業比較重視,且崗位容量小,往往只能吸納少數學生,這與財會學生數量不相對。而校內實訓由于資金不足以及封閉化的原因,使得校內實訓基地難以與真正的企業會計活動流程契合,學生的實訓結果也不盡如人意。
以上這些會計專業實訓教學問題,是大部分高校焦灼的問題,如何打破實訓教學的瓶頸,培養顯示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是高校會計專業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
二、校企合作下高校會計專業實訓教學的改革策略
(一)在校內實訓管理中借助虛擬實訓平臺
會計專業教師在教授實訓課程教學時,要借助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實施高效的管理[2]。在實際操作上,專業教師可以依托學校搭建的虛擬實訓平臺,對財會專業教學的過程以及教學問題進行監控、分析。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實訓教學的質量,教師還可以家住虛擬平臺,進行專業實訓課程的設計,引進現代企業會計工作新經驗,使專業實訓內容與現實企業工作相連,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促進高校會計專業實訓的新發展。
(二)不斷完善實訓課程
會計學與財務管理的培養依托一套完善的教學課程體系,專業核心課程與實訓教學共同支撐這個會計課程,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學校應增設實訓課程的課時。實訓課程應包含顯示企業一整套工作流程,以便讓學生對企業產、銷、人、財、物一體化有基礎的認識,以實訓操作為基礎,增強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
(三)加強校企合作深度,發揮企業在實訓教學中的優勢
高校在與社會企業達成合作的時候,應全方面的評價并考量企業的實力與會計管理的水平。在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時,要求學校與企業商定實訓合作的具體內容,不能只談合作而忽略了實訓的真正目的[3]。在選擇社會企業時,學校應首先觀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讓企業充分認識到與學校達成實訓合作的價值,使企業能夠真正意識到建立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培養能夠促進企業發展的潛在財會人才;其次,要不斷加深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深度,在實訓內容的制定賞,可以有教師與企業財會工作人員共同討論,制定適應學生發展的實訓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解決企業當前面臨的問題。
(四)加快實訓基地建設
實訓基地是學校實施會計專業實訓教學的重要場所,為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高校及合作企業都應重視實訓基地的建設,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財會專業理論教學方式與特點,不斷更新與完善實訓基地的教學儀器、實訓理念;其次,為了確保實訓教學的質量,應在校外建設較為穩定的實訓基地,為學生以后的實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培養學生在現實社會場景下會計專業技能的應用及綜合實踐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會計作為高校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為了提高專業學生的能力,一定要構建一個全面、完善、有效的財會專業實訓教學體系。在具體實施上,依托校企合作優勢,突破傳統實訓教學瓶頸,不斷提升與促進財會專業實踐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蘭林.高職院校財會專業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探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08):164-165.
[2]李竹林.校企合作的實訓課程教學探索——以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大學(學術版),2011(09):53-58.
[3]吳瑜,王寅峰.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實訓課程建設[J].職教通訊,2015(21):65-67.
(作者單位: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