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焦
摘 要: 在新課程深化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最主要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圍繞該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本文簡要闡述了小學數學基于幾何直觀教學的視角分析。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幾何直觀 邏輯思維
幾何直觀,顧名思義就是遇到問題時采用畫圖、操作或演示等具有直觀性的方式分析并解決問題,將原本抽象的知識具象化,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讓問題的本質充分展示出來。因此,學生學習幾何時采用幾何直觀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也能通過該方法更好地教育學生。現階段,幾何直觀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一、幾何直觀能讓學生掌握更多數學知識
學習數學,首先要了解該門課程的基礎,數學概念反映著某種計算方式的基本原理,能透過事物的表象直達本質。在小學諸多課程之中,數學是相對較抽象的一門學科,因此學生學習其概念時會顯得難以理解,針對這種情況,采用幾何直觀教學便顯得尤為重要,它能透過簡單的事物將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方便學生理解。如在教學分數的過程中,學生此前學習大部分皆為整數,接觸分數時一時難免感到理解困難,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幾何直觀法,將一個整體分為五個相同的長方形,并動手將整體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取出,讓學生對分數概念有更直觀的理解。在學習分數概念之后鞏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逆向思維,拿出尺子并遮蓋住四分之三的部分,然后告知學生:“這把尺子露出部分長度為3cm,占整個尺子的四分之一,那么這把尺子共計長度為多少?”讓學生學習過程慢慢由整數向分數過渡,并將之前所學知識與分數相關知識相結合,完整學生的數學框架,并使其逆向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在解答該題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產生更直觀的感受,教師可以在4張圖上分別畫出5cm長度,然后由4位學生分別拿著,以直線方式站成一排,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尺子的長度,了解在許多情況下分數都能表示出兩個事物之間的倍數關系。通過幾何直觀法,將知識更全面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
二、小學數學基于幾何直觀教學的視角分析
(一)使用圖形進行表達,幫助學生理解運算概念。
經研究表明,在小學數學教學時采用傳統乘法分配律并沒有達到良好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在短時間內經過大量運算容易產生倦怠感,最終導致出現錯誤。學生對概念理解得不深刻,對概念的掌握停留在模仿階段,總的來說,學生學習的過程仍處于“數”的階段,因此只能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表面。如何教學才能讓學生真正深入理解呢?筆者認為正好可以采用幾何直觀法,利用數學運算與圖形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理解更加深入。例如,將一個長為200米,寬為100米的操場擴建,增加其長度40米,最終操場為多少平方米?題目要求則需要先畫出相應圖形再解答。通過設置這種具有針對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放在長寬之上,并分析每一步運算,讓學生對運行規則有更直觀的了解。數字與圖像相結合學生能更詳細地了解乘法分配率的基本模型,避免出現此類錯誤。
(二)使用圖形表達,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知識。
理解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教學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采用圖形表達方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建立相關概念。例如,僅依靠語言并不能完全表達長度、面積和體積三者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可以采用圖形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對長度、面積、體積三者概念有更直觀的認識,了解三者之間的區別。
(三)運用幾何直觀揭示數學規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幾何直觀法能更好地揭示數學規律,通過形象、風趣的語言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探索,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實踐證明,通過直觀感受揭示出數學規律和知識形成過程。教學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體會形成數學知識及規律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不僅是抽象的知識,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回憶之前所學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式,然后提問:該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將平行四邊形沿其中一邊高剪開正好能拼出一個長方形,因此,面積公式為底乘以高。又如教學《乘法結合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將小正方體平湊為一個大的長方體,在操作過程中總結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并驗證,最終概括出乘法結合律的概念。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能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內容。教師在此過程中要適當加以引導,讓學生學會利用抽象的算式進行舉例驗證,學會運用幾何直觀揭示數學規律。
三、結語
將幾何直觀法運用到小學數學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其“一圖抵百語”的教學優勢,豐富學生想象力的同時,充分引發學生聯想,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此外,將問題的思路更直觀地反映出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解決數學中的問題,從根本上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文芳.小學數學幾何直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5.
[2]陳濤清.小學數學幾何直觀教學的優化策略[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5(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