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元洪
【摘 要】導入是一堂課的起始點、切入點,它是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組織教學的科學而有效手段,凝結著教師勞動和創造性智慧的火花。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樂于學,學得進,從而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導入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導入對整個思想政治教學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設計每框的開場白,改變僵化、乏味、一成不變的開場白,使每框的開場白言語幽默,話題輕松,課堂氣氛活潑,學生表情隨意,使思想政治課像磁石一樣,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樂于學,學得進,從而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根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種常用導入方法。
1.故事、寓言導入
故事、寓言導入就是通過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解,以饒有興趣的故事、寓言來導入新課。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用上非常有趣的故事、寓言等,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思想政治課的枯燥乏味的問題。例如,在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時,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54年周恩來參加日內瓦會議,為外國記者舉行電影招待會,其中放映一部戲劇電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工作人員準備了一份長達十幾頁的說明書。周恩來批評這位工作人員是不看對象,對牛彈琴。周恩來只要工作人員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你欣賞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果然,那天外國記者都來了,放映前翻譯只做了三分鐘的說明,觀眾看得如醉如癡,還受到外國朋友的高度贊揚。從這件小事中,我們不但看到了周恩來的智慧,而且學到了一種從實際出發的靈活的工作方法。這種導入使教學富有情趣,給學生無形的教育力。另外,對于學生早已熟知的老生常談的問題,教師可以另辟蹊徑,變換切入的角度,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如“洛陽紙貴”,對于高中生來說,其文學上的寓意早已知曉,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借用這一典故導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其中蘊含的“商品供求關系影響商品價格”的道理,則學生會得到另一番感受。通過故事導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充滿期待。
2.音樂歌曲導入
當前的高中生對音樂對歌曲非常喜歡,他們對音樂的喜愛有時是超乎人們的想象的。如果教師利用這一特點,把它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就會讓思想政治課堂充滿活力,學生對所學內容容易接受。例如在學習《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時播發歌曲《愛拼才會贏》,并在“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處戛然而止,借用海水潮漲潮落的道理來說明人生道路的曲折坎坷,進而順利過渡到課堂教學。這樣優美的歌聲,恰巧和所要學習的內容完美結合,使難懂的理論深入淺出。又如,在學習《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時,播放歌曲《華夏文明之歌》,讓學生通過對歌曲的欣賞中融入新課的學習中。這種方法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但要注意所選歌曲應該情趣高雅,催人奮進,與中學生的身份相符,以免適得其反。
3.漫畫導入
漫畫是用簡單而夸張的手法描繪生活或時事的圖畫,一般運用變形、比擬、象征的方法達到尖銳的諷刺效果。漫畫或荒誕無稽,異想天開,或妙趣橫生,寓意深奧。開頭引入漫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捧腹大笑中領悟其豐富的內涵。漫畫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寥寥幾筆,夸張的線條勾勒出鮮明突出的主題;思想政治課如果能在導入處采取這種方法,會讓學生在會心的微笑中與教師一起進入新課的學習。我備課就比較喜歡用漫畫作導語,如在上到《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一課時,我用多媒體打出了一幅漫畫:畫上兩個人在制作一張長條凳,兩人面向相反的方向,一人拿著一只腳往凳子上安裝,結果是一個裝向上,一個裝向下。大家看了都覺得很有意思,議論紛紛,有同學已經開始翻課文了,還有同學組織著語言,努力準確地表達自己在預習中了解到的觀點。結果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學完了這一課,大家終于明白了它要說明的道理:處理問題時要注意統一和對立的關系。幽默的漫畫,使同學們在這節課中表現得注意力更加集中,討論得也很積極,不用提示,不用督促,自然而然就參與進來了,包括一些平時沉默寡言的同學——只要是他們喜歡的,他們就會付出更多的關注、花費更多的心思,課堂的效率當然也就變得更高了。何況,在現在的考試和練習中,也經常性地出現了漫畫題,漫畫題主要是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平時上課時,如果能多多以漫畫導入課文,帶給同學們的就不僅僅是一節快樂的政治課,還教給了大家更多的解題思路。
4.詩詞、名言警句等導入
我國是詩詞的王國,許多詩詞都可以在授課時用到,名言警句也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恰當地運用,可以讓沉悶的思想政治課堂多一些亮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在講授《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一框時,借用耳熟能詳的詩詞“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導入,直接把課題點出;在講授《量變與質變》一框時,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警句引出本課的內容,從而既引起學生的興趣,又直指教學的中心。用這種方法要求教師選用的詩詞、名言警句、俗語不要太生僻,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
5.熱點導入
熱點導入,就是用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近期發生的重要的國內外時事作為導語,引出新課。這種做法常能夠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的關注,另一方面還可以從某一角度去思考這一時事。比如講政治生活:人大、人大代表、政協、政黨制度等相關內容時,選取每年都在召開的“兩會”和“黨代會”內容都可以成為導入一節課的素材,學生渴望具體的了解,還渴望知道老師的看法、觀點,也渴望知道社會的主流思想。課堂,就應當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老師,就不該剝奪學生的知情權。但是,教師必須選用與課題聯系密切的時政素材,同時,不能占用過多的時間,以免影響后面的教學。
6.設疑導入
古人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學生認識的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宋代教育家朱熹說:“學者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課堂教學的開頭巧設疑問,讓學生帶著滿腦子的疑問進入新的教學活動中,這樣既可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可發展學生的思維。采用此種導入法的基本形式是:在講授新課之前,提出一個疑難問題,或者提出一個有“頭”無“尾”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教師在學生看法不夠統一或思而不得其解的基礎上,轉入授課正題。例如,在講授《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基本義務》這一框時,我設疑:如果有一天同學們買彩票中獎了,需不需要繳納稅款?這時學生炸開了鍋,有的說要繳,有的說不繳,他們興致勃勃地討論著。我沒有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通過新知識的學習解決要不要繳納稅款的問題,這樣就使學生始而疑之,繼而思之,終而知之。
總之,好的導入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課堂一下子“熱”起來,使學生在瞬息間就呈現出生命活力,積極主動地與老師一道探究新知。
【參考文獻】
[1]張鵬.《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6):00285-0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