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曉燕
【摘 要】如何加強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指導已成為教學的關鍵問題。教師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去培養和發展,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得到逐步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力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是為學生的閱讀和寫作作準備的,沒有較高的閱讀能力,就不可能有較高的寫作能力,可見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直接影響著閱讀能力的提高。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告訴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歡做,愿意做,才能夠做好。激發學生閱讀的情趣,除了靠挖掘教材本身的感染力,創設良好的情境吸引力和教師設問、啟發性語言的誘惑力來實現。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篇佳作,文質兼美;又有許多兒童喜歡的寓言故事、童話,這些文章對兒童有很強的吸引力。在每學一篇新課文時,我都在范讀上多下功夫,盡量使自己進入“角色”,通過口語藝術再現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故事中的形象美,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引領學生自覺地朗讀、默讀,抓住學生的興奮心情,設置有趣的思考題,引起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培養學生閱讀的方法
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學會靈活多變的、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
(一)略讀法。這種方法就是根據學生學習或寫作上需要,有選擇性地閱讀相關篇章或相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學生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類與地球、自然的密切關系,有目的地閱讀《人與自然》一書(或上網查閱)。又比如,我們學習了《我和企鵝》之類的課文后,指導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資料,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寫科學小論文,以培養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二)精讀法。精讀法就是對文章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對語言雋永,情節生動的文章,教師可以這些文章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元程端禮說:“每句先逐字訓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
我覺得精讀應該分為以下幾種:
1.全面精讀,這是一本很重要的書,我要盡可能從中汲取多的養料。通常,作者是一位受我敬仰的人物,他全方位的超越了我,我需要通過他的作品接近他,學習他的能力和品質。這種情況下,我會選擇接受這本書的全部信息,即希望明白作者的每一個結論,推敲結論的來源,與合理程度,順便學習作者組織思維的方式,涉及作者涉及過的重要知識領域。全面精讀,這是一本重要的書,我需要掌握它。通常,這種書是教科書,或者我打算深入學習的領域。我會希望明白書中的重要概念和結論(以便利我后續的學習為標準),但是我不關心作者和不重要的概念。
2.部分精讀,這是一本有閃光點的書,我要掌握它重要的部分。這種書,通常我只會飛快的掃讀完(或者干脆只看目錄),然后回頭定位到有閃光點的部分,用精讀的標準去理解它,掃讀,這是一本我想泛泛了解的書,這種書,通常用作開闊視野,能理解它主要說了一個或兩個什么主題就行了,有時相同的書,在不同的目的下,也會有不同的閱讀等級。
好了,到現在為止,我們知道,最好的閱讀能力是什么樣了,至于不好的閱讀能力,那就各有各的樣子了。
(三)默讀法。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我國古代有“好古敏求”,“讀書十行俱下”之說,可見早就提倡速讀能力。利用速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當今科學突飛猛進,生活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隨之加快,這必然要求我們的工作講質量講時效。如果我們的學生只會字斟句酌地讀書,很難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的需求。因此教會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采用速讀法不諦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四)摘抄法。這種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最優美的詞、優美的句和段摘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平時要求學生不拿筆不讀書,不動筆不讀書。還可以在報刊雜志上,將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
三、在閱讀教學中滲透讀書方法
(一)首先要加強詞句訓練。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要與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并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詞語一讀就懂,不需要講解。有的詞語稍作比較;學生就理解了。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哪里?重點應引導學生說,也就口頭運用。
(二)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學生閱讀能力能反映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課文中的詞語、句段意思不太懂,學生讀起來必然不流暢;如果意思領會不正確,閱讀時的語調、感情就不恰當、不自如。因此,我們要深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難點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層生分別讀一讀課文,就能知道學生的實際。只有了解學生實際,才能有的放進行教學。有些課文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學生一定難以理解。通過思維訓練,逐漸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方法不應該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課文內容,看學生的實際水平,該講的講,該讀的讀,該練的練,該做的做。教師要大膽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們通過讀、練、議能掌握相當部分的內容,教師的精力集中到學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四、注重閱讀質量的提高
許多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提高詞閱讀速度上。他們被各種快速閱讀的神話所迷惑,期望能如其所說的一目十行,每分鐘閱讀2000個詞。但是,閱讀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更快地理解詞。你之所以閱讀是為了獲取一些重要的事實和觀點。要想隨時掌握洶涌而至的信息,單靠增加你每分鐘理解的詞量是遠遠不夠的。即便你每分鐘能理解的詞量得以增加,你仍達不到你的閱讀目的,特別是當其中的許多單詞與你想了解的事物無關時更是如此。閱讀這些無關的單詞并不能使你向目標靠近。你需要努力增加的是你每分鐘能理解的信息。你用不著讀完作者的每一句話就能理解他的全部觀點。例如,某段文字的標題,或標題中的某一句話就可以告訴你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為了獲取信息而讀,你還會更加關注并有意識地記憶你要學習的內容。為此,你要從所學內容里挑出重要觀點并不困難。
【參考文獻】
[1]李素芳.《新課程導學》,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