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提高寫作技能》一書,開宗明義地表明,“寫,是為了有效的交流”。新課標也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我從自己的教學中深切體會到:教小學生寫作文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每當上作文課時,總能聽到學生問我如下兩個問題:一是:“老師,寫什么?”,二是:“老師,怎么寫?”仔細分析一下學生提出的兩個問題,我覺得,前者說明了學生沒有寫作素材,后者則說明學生不知道如何把素材寫成所需要的作文,即寫作的方法。那么,究竟該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呢?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
一、積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經指出:“小學生能寫文章,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也能寫文章。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現實生活?!比~老的話深刻地指出了文章的內容來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文章的內容。既然我們每個學生都有許許多多的現實生活,那么他們還為什么總是提出“寫什么?”與“怎樣寫?”的問題呢?我想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學生不會觀察生活,不會積累生活,更不會深刻地去認識、分析、研究生活,并把真實的生活變成寫作的素材,因而形成了“身在廬山中”卻“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現狀。所以“有”也等于“沒有”。要想讓學生學會寫習作,能夠寫習作,而且有所創新,一定要積累素材。如何積累寫作素材呢?有以下幾種方法:
1.多留意觀察自己身邊的生活。
我們知道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光怪陸離的,有時甚至是紛繁復雜的。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的時候,一定要要目的、有方向、有鑒別、有選擇地觀察,并且要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與生活的環境,選擇一些有特點,有意義的,適合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的來觀察,如自己家里的,自己班級里的,自己學校的生活來觀察。比如:寫人物時,一定要仔細觀察,觀察人物的相貌、體型、穿著、打扮等,了解人物的品質、性格、特點等,熟悉人物的典型事跡。厚積才能薄發,這樣觀察,寫出來的人物一定個性鮮明、如見其人。
2.多聽。
多聽,就是聽懂周圍人的不同意見、不同反映。通過聽,了解別人的思想感情和內心世界。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時時注意引導學生,多聽聽來自自己周圍的新聞、消息、傳說、奇聞佚事……通過聽覺來收集各種自己需求的習作素材。
3.多問、多思、多想。
生活是色彩繽紛的,有的內容道理淺顯,理解它十分容易,有的則深含哲理,弄動它實非易事,所以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給予必要的指導。讓他們對于弄不明白的生活內容要多問,多思,多想,以達到弄懂,取之、用之的目的。
4.多記。
多記,就是把通過觀、聽、問、思、想的內容給記錄下來。因為小學生的記憶有限,有時很容易把獲得的習作素材與一些十分寶貴的東西,隨手失之,隨即忘之,實在很可惜。因而,我們做教師的最好讓學生把得到的素材,記錄在一個固定的本子上,以備寫作時選用。
如果說以上所講的是為了解決學生所提出的“寫什么”的問題,那么下面要解決的則是學生提出的“怎樣寫”的問題。
二、教給學生寫作方法
1.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的寫法。
寫人為主的記敘文是記敘文的一種,是把人作為主要記敘對象,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動、生活片段的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反映某個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的。生活中有很多人跟我們息息相關,跟我們同呼吸共患難,如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鄰居、親戚和同學等等,要想寫出真實的他(她),有了平常的了解還不行,還需要我們在寫作時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使他們栩栩如生地站在讀者的面前。
2.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的寫法。
(1)留心觀察,注意積累生活素材;
(2)把事件、人物要寫得具體形象、生動感人,加以具體、細致的描述;
(3)材料最能表現中心;
(4)寫完以后多讀幾遍,用自己的閱讀感受來檢驗語言是否通順暢達;
(5)加以適當的議論、抒情。
3.寫景物的方法。
寫景物時要抓住景物的內在與本身的特點,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進行具體的描寫,(1)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去觀察、體驗、感悟;(2)在觀察的基礎上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巧妙靈活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3)注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明暗結合、內外結合、遠近結合、點面結合等表現手法。
4.狀物的寫法。
狀物,是指以描寫物體或景色為主的文章。有描寫動物的、有描寫植物的、有描寫建筑物的,一般說來,寫狀物類文章重在突出描寫對象的形狀、姿態、色彩以及其動靜變化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1)認真觀察。觀察的目的是為了捕捉事物的特征,獲得總體認識,弄清局部情況,注意事物的動靜變化等。從中獲得深刻的體驗和真實感受;
(2)抓住特點。只有準確把握事物的特點,文章才能具體、真切,使人印象鮮明;
(3)注重順序。寫景狀物的文章,順序種種,有按時間先后順序寫的;有按空間轉換順序寫的;有按事物內部結構順序寫的;還有按總——分——總的順序寫的?!睹利惖男∨d安嶺》一文,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寫的:春季寫“溪水、木排、小鹿……”;夏季寫“森林、花草、濃霧……”;秋季寫“楓葉、野果、藥材……”;冬季寫“風雪和動物冬眠”。這樣按季節順序用具體。事物來說明小興安嶺是“巨大的寶庫”,是“美麗的花園”,一年四季都是美麗的。只有注重了順序的安排,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清楚;
(4)靜動結合。寫狀物類文章更應注意靜與動的變化。如:《貓》這篇文章,先寫貓的生活習性,是側重于靜態描寫的。寫貓“老實”,“找個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覺。什么事也不過問”;寫貓捕捉老鼠時“閉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接著,作者連用幾個動詞,寫貓可親可愛,“蹭你的腿,”、“跳上桌來”、“踩印幾朵小梅花”,通過這一靜一動,靜動結合的描寫,把貓的性格特點和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寫得淋漓盡致。
總之,小學生作文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指導,更需要教師隨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大腦中的積蓄越來越多,寫作的“材料庫”才會越來越充實,作文對他們來說,也就不再是一件乏味枯燥、令人畏懼的事了。
【參考文獻】
[1]黎玉蓉.如何做好作文教學[N].貴州民族報,2010年
【作者簡介】
勒者拉布,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