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自香
【摘 要】應用題在小學數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很多教師恰恰因為沒有有效的解決這個難點的策略,而使應用題教學陷入困境。這也同時使這個問題成為了小學教學中一個亟需解決重要課題。那么,一般地說,小學應用題教學的不理想現狀有哪些表現?又該如何優化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呢?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不足;建議;小學生
小學數學應用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僅僅是涉及到分數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學生對應用題的掌握情況不但反映了他們理解數學知識的能力,而且反映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能力。掌握了解答應用題的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應用題呢?下面我們從小學數學應用題的現狀和如何進行優化的策略這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現狀
1.教學模式單一,編寫結構封閉
目前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還是采取“先講例題,學生訓練,教師評價”,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且遷移能力還不完全具備,這使相當一部分學生普遍感到應用題難學,而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往往習慣采用題海戰術,時間長了,學生就會對數學應用題產生厭煩甚至恐懼的心理。而且,從傳統應用題的編寫特點可以發現,應用題的編寫要求條件充足而不多余,答案也是唯一的。這種結構封閉,講求完備性的編寫方式帶來的弊端就是兒童在解答應用題時容易形成思維定勢,不能給提供創新的機會,無法使學生形成創新的意識。
2.教學內容不夠生活化
過去,我們習慣了以單純的數量關系分析、解答類型化的應用題以及形式化的解答過程為基本特征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解題能力與技巧。但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對數學問題的實際意義、問題所涉及的概念和學生對問題理解的重視程度不夠, 導致學生習慣了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無從理解,更不用說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思考、提出或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簡單地把實際問題處理成了一個純數學問題,數學知識的運用也脫離生活實際。學生就很難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的能力。
二、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優化策略
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這也為優化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指明了方向。
1.創設生活化情景
有些數學應用題單憑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憑口頭講解很難解釋清楚,而如果創設一些學生熟悉的有利于數學學習的思維情景,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好的生活情景,能促發強烈的問題意識,利于引發學生的探究情感,培養創新意識。就要求應用題的素材是學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過的、理解的,與他們的生活世界密切相關。這種呈現方式,對學生來說,具有親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更重要的是能使他們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呈現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純文字的形式,采用圖文并茂,這不僅有助于擺脫純文字的枯燥說教,也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如將兩個周長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求這個長方形周長。這道題就可以引導學生用紙做題中的圖形,把較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當學生清楚的“看到”兩個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圖失去2條正方形邊長時,解法自然產生。
2.培養學生分析題目結構的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題目結構的能力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關鍵,也是解題的核心。有人曾做過研究,顯示出這樣的結論:學習困難兒童解應用題的困難并不主要表現在解題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設認知活動的差別。與優秀生相比,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對題目中隱含條件和中間狀態的分析,這說明兩組學生在分析階段所分析的內容有著本質區別。解決應用題關鍵在于發現解法,就是在“問題—條件”之間找出某種聯系和關系,通過分析題意,明確題目的已知條件,挖掘題目的隱含條件,通過分析隱含條件實現由已知到未知的過渡,最終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盡可能用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使應用題的教學外顯化,讓學生盡可能地觀察到我們的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建立抽象的數學模型。例如下面這道題:綠草菌菌好牧場,一牛恰好吃1月(30天),兩牛剛好吃一旬,請問三牛吃幾日了(注意:牧草每天都生長,假定生長速度相同)。這時教師就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分析分析題目結構一牛恰好吃1月,指的是一頭牛用30天吃完所有的牧草,包括原有的和30天新長的兩部分牧草;兩牛剛好吃一旬,也是指兩頭牛用10天吃完原有的和10天新長的牧草。但是,題中并沒有告訴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多少噸,不便計算。因此,我們設一頭牛一天吃的草量為“1份”,一牛30天就吃了30份,兩牛10天就吃了20份。
3.歸類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有的人學會一道題目就真的只是學會了一道題,但有的人學會一道題,卻是掌握了一種方法,同一類型的題目他們就都會解答了。這樣的學生擅長總結和歸類,明白如何進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教師就要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自覺運用數學思維來解答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總指望著別人給自己“嚼爛了的飯菜”,而是要自己開拓。教師在新授例題后要對學生進行變式練習,要多設計一些開放性題型,鼓勵學生進行交流大膽嘗試。這樣既可以用來鞏固和提高,又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
總而言之,應用題的學習現狀主要是實用性和現實性的脫節,如果老師和學生都能培養起應用意識,都能自覺地探索、學習應用題,那么,無疑會對應用題的學習起到一個促進的作用。所以,為了能讓學生的學習和自己的生活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教師一定要創造性利用資源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思考,樂于思考,從而真正地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秀敏.試論小學生學習倦怠的表現及原因[J].吉林教育,2014(10)
[2]劉中德.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及優化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