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菊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即創設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和多媒體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改進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創設情境;改進;教學方式;實踐應用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對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卻重視不夠,導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嚴重不足。古人講:“學以致用。”學知識就是為了應用,如果我們的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僅僅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那就十分悲哀了!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高度重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客觀世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滲透在數學教學中。”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呢?在這里我就這個問題談談個人膚淺的認識。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先得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做起。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數學教學中,老師要善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和已有經驗,運用談話、講故事、游戲、圖表、多媒體等手段創設寬松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進行觀察、分析,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
1.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打開學生的生活大門,就等于打開了一座問題的寶藏。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的需要,依照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特點,從生活中選取一定的實例、場景等,采用語言描述、實物演示、游戲表演等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溝通書本知識與生活現象的聯系,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邊事物,自主構建“生活——數學——生活”的學習體系,依托情境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抽象,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現、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2.創設故事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是喜歡聽故事的,特別是童話故事。教師應抓住學生這一特點,把故事帶進課堂,用故事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如有位老師在教《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初步認識》一課時,設計了三種形狀的物體在操場上競技的情境。第一場比誰站得久?老師問:“一陣大風吹來,誰最先動呢?”問題一拋出,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說是圓柱先動。老師又問:“為什么先動的是圓柱呢?”(學生在思考后,講出了自己的觀點)第二場比誰跑得快?不需要教師的解釋,學生們說得痛快,爭得熱烈。最后,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對這三種物體的概念和特點的整理。一節課既像是在觀看比賽,又像是在講童話故事,在學生通過想象思考、討論交流獲得知識的同時,又培養了他們的問題意識和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
3.應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采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教學情境,通過“聲”、“像”、“色”的完美結合,給學生營造了一個生動有趣、輕松愉悅的感知空間,使枯燥的教學趣味化、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難解的問題容易化,更有利于學生的數學問題的發現和解決。
二、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長期以來,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都習慣于依賴教師的講解,然后是模仿性的練習,這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是不利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首先,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根據要探究的問題,合作制定,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案,然后引導學生依照學習方案進行數學學習,避免“低效”,甚至是“無效”的現象出現,確保學生的學習活動始終處于“有效”的氛圍中。
其次,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數學學習中去,與學生一起實踐,探索,交流。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要有充足的時間做保證,教師要在具體的方法上作指導。學生經過實踐、探索有所得,經過獨立思考有所悟,從而產生想“說出來”的愿望,這時的交流才有效。當學生的實踐、探索活動出現困難、偏差時,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點撥、修正。
另外,教師要會“講”,善“講”。新課程不排斥教師的“講”,當然這種“講”應建立在學生充分的數學學習之上:學生通過努力仍不可得時,需要老師釋疑的“講”;學生的思維局限于一種問題的解決方法上時,需要老師點撥的“講”;學生的探究過程出現偏差時,需要老師修正的“講”;學生的探究結果不夠完善時,需要老師補充的“講”。“講”是教師對問題獨到見解的發表,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的補充、完善和提升。
數學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練習不能簡單的滿足于做題。練習的目的不僅僅只是為了鞏固新知,訓練技能,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實踐應用,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親身參與實踐活動。活動的呈現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但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能夠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的:低年級學生接觸社會的面比較窄,已有經驗比較少,可采用模擬現實與數學游戲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活動;中高年級學生的生活及已有經驗相對豐富,可適當組織開展社會調查、小課題研究等。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的總體目標之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改進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鍛煉自己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三部曲”。教師要不斷地探索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方法,并將其用于指導學生的學習上,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應用,學會創造,努力實現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