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華
摘要: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小學語文教學也在不斷改進,不再將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更注重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將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體驗。教師要注重對生活化教學途徑的選擇,要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配置,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生活中不斷發掘語文知識,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途徑多種多樣,教師要注重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并結合家庭教育,讓學生將所學到的語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途徑
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并不好,教師主要以滿堂灌的方式開展教學,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不會在語文學習中舉一反三。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使語文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貼近,逐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領會和理解能力。
一、實地觀察,加強生活體驗
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留意與生活實際相貼近的內容,要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源自生活,生活中許多常見現象都可以用語文知識來解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語文教材中所描繪的意境。
例如:城市中都是高樓建筑,綠化面積較少,許多學生無法體會語文課本中描繪的露珠、綠草等自然環境。對此,教師可以在假期組織學生去公園或者野外踏青,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親身體會課本中所描繪的自然意境,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二、角色扮演,加強生活體驗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還有許多敘事的文章,主要是為了增強小學生的生活體驗,但是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較少,在學習敘事類文章時無法理解課本中對人物性格和色彩的描寫。這些內容與自然景物內容有著較大差別,無法通過更為直觀的方法表達,這樣就會導致教學任務的開展受到阻礙。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情境表演,選擇生活常見的事例作為素材,由學生按照課本中所描述的角色進行劇本的編寫,設計情境對話,讓學生在課下自行練習,等上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對學生的表演進行點評,讓學生間接地獲取生活體驗,從而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師可以編寫一個拾金不昧的小故事,讓學生自行分組,選擇想要扮演的角色,并要將故事中人物的表情和心理狀態表現出來,這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人物角色進行深入研究,實現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任務。
三、聯系家庭,加強生活體驗
眾所周知,家庭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位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這一資源,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經歷,設計自己的生活,學生要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將所學到的語文知識應用到家庭生活中,加強對語文知識的深入理解。
例如:有些學生的父母在社區工作,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模仿父母工作的場景,編寫社區的公共衛生宣傳標語,設計社區公益廣告,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還有些學生的父母經營水果生意,教師就要讓學生通過自己所學到的語文知識,為父母編寫一段水果營銷廣告,要對水果的種類和優勢進行詳細的介紹,尤其是要確保廣告內容獨具創新。通過這種家庭生活的體驗,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所學到的語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
四、利用多媒體,加強生活體驗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運用生動、新穎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夠被用來闡釋知識,還能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在視覺、聽覺上讓學生具有形象直觀的認識。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布置了一個描寫小動物的寫作任務,學生由于在生活中沒有見過類似的動物,而跟著父母參觀動物園時,時間較為緊張,沒有對小動物進行細致觀察。這時教師就可以在網上搜集一段關于此動物的視頻,讓學生在課堂上觀看,然后學生可以搜索和查閱有關小動物的資料,從而順利地完成作文任務,鍛煉學生的寫作水平。
五、善于發現,加強生活體驗
課本上的語文知識素材來源于生活,教師要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對知識敢于質疑,利用自己所學知識加以驗證,不要完全信任課本,要對課本上不規范的語文內容提出疑問,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
例如:“家父”“犬子”等都是對自己或親人用的謙稱,如果說“家父身體還好么?”就是用錯了詞;“貴姓”是用來詢問對方姓氏的尊稱,回答時一般用“免貴,姓X”,回答時說成“我貴姓X”就鬧了笑話。還有如“九洲”應為“九州”,學生應分清“洲”與“州”的區別;“碳燒牛排”實為“炭燒牛排”,學生應分清“碳”與“炭”的區別等。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途徑多種多樣,教師要注重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并結合家庭教育,讓學生將所學到的語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