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小學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讓學生具備較為開闊的閱讀視野,在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的基礎上得到提高。筆者主要分析了在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探討
適當的閱讀強度、良好的閱讀習慣不但能夠發散小學生們的思維、調節他們的學習節奏、開拓他們的視野,還可以陶冶他們的情操、提升其整體文學素養。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正越來越加劇社會信息化的程度,對信息的接受與處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生存質量,而這其中語文水平和閱讀能力又不容忽視地影響著人們的信息的接收與處理能力。從教學的角度上來講,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界以及普通民眾對教育體系、教學內容與方式的質疑與反思不斷推動著教學改革的發生。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如何適應新的教學標準的要求,轉變不合理的教學方式,從而在根本上實現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抓住學習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類涉及山川日月、花鳥魚蟲等的教學內容,如有條件,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認識,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情趣。又如我在教《淺水洼里的小魚》一文時,充分地發揮了電教手段的優勢,創設了小魚在美麗的大海中游著,小魚后面藏著一些詞語,讓學生認讀,接著海上刮起了風暴,小魚被困在淺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學習的內容,并用話語和音樂為輔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臨其境,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為學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二、緊跟教材,精心設計閱讀教學
所有的教學工作都是在教材的基礎上展開的,教師應當用心研讀教材,把握教材要旨,后期的教學工作中不能偏離教材中心思想。但實踐中,多數教學工作者平時花大把時間在教輔材料的講解上,由于教輔材料的編寫水平參差不齊,過于依賴會造成對知識理解的不均勻,不排除多種教輔材料對同一知識的解讀出現分歧,這樣令學生無所適從。因此,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應當發揮倡導作用,緊跟教材,在認真研習教材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章要旨。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注意培養學生閱讀教材、感悟教材的能力。比如,在授課時,可以要求學生給出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整篇的理解也好,一句話的感悟也行,從一點一滴入手,對學生閱讀能力進行培養。此外,在閱讀時注意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可以鼓勵學生續寫課文后續發展情節,鼓勵學生借鑒教材中的優秀寫作手法,引導學生將作者的技巧和方法拿到自己文章中運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三、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特質,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提高
教師應讓學生掌握一些閱讀方法與技巧,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陶冶情操,實現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靈層次交流。例如,在學習老舍先生的《林海》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融入對大興安嶺的感情中去,實現與作者的心靈交流,這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文章中的“三次親切舒服”展開交流,在簡單的交流中了解林海的廣袤、山嶺的柔情,啟迪學生的閱讀思維。而在《最大的麥穗》的文章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文章中的哲學思考去引導學生,讓學生將田野中的麥穗與人生中的麥穗聯系起來,提高自己的人生覺悟,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有效性,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質。
四、鼓勵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鼓勵學生自主閱讀重在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使學生學會自主閱讀。根據各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們可以從字、詞、句、篇逐步入手,從修辭手法的認識到批注的寫法,從文章的結構到中心的概括,從閱讀積累到習作表達等方面教起,讓學生能閱讀、會閱讀。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閱讀時間,比如在課堂上給學生預留幾分鐘默讀課文,對課文內容形成一個大致印象,并了解自己的疑問點,在接下來老師的講解中尋找答案。跟著老師對課文的分析和講解,學生原來的疑惑迎刃而解,并在老師的引導下,換位思考,進一步體會文章要旨,欣賞文章手法。所以,要重視開課前的幾分鐘,將這幾分鐘交給學生,讓他們發現問題并在授課過程中解決問題,才能保證有所收獲。
五、適當安排課堂活動
雖然小學語文閱讀是較為基礎的閱讀教學,但是在教學要求中還是有不少需要學生理解其深層含義的段落或文章,很多學生因此對語文閱讀失去了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在對課文學習進行全面的規劃設計,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正面情緒下進行閱讀學習,提升個人的閱讀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其對文章的感悟更加細膩深刻。文章的閱讀體驗,不在于語言有多華麗,情境有多優美,閱讀中最重要的是讀者用心去感受到了作者寫作時的心情和胸懷。有了這樣深刻的閱讀引導,自然就能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升,進而也使得課堂教學效率有所提高。
總而言之,在我國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學需要重視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從主體性和合作性的原則出發,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注重引導學生讀與寫的結合,在此基礎上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質量。為今后學生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推動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進程,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陳樹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3).
[2] 張艷萍.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