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梅
摘要:然而綜觀我們的課堂,勞動與技術教育大多是對“技能”的操作層面,忽視作品身后所蘊藏的人文內涵,忽視了“教育”的作用。唯有充分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蘊;在課堂教學中情感觸動才能讓作品展露光芒,在課堂教學中深度體驗才能讓作品注入真情,也只有在課堂中讓學生內心頓悟,才能讓作品賦予新的內涵;也只有深度人文體驗中的學習經歷與合作,才更體現(xiàn)教育的價值。
關鍵詞:紙繩作品;創(chuàng)新意識;教育價值
紙繩是我國古老和民間藝術之一,上古時期就有結繩記事的記載;編好的紙繩猶如小女孩的麻花辮,遠看,好像稻田里的一串串稻穗沉甸甸的。有像趕牛郎手中的鞭子,細細的,長長的……
“冷水浸盆搗杵歌,掌心膝上正翻搓。一雙兩好纏綿手,萬轉千回繾綣多。縛得蒼龍歸北面,綰教紅日莫西矬。能將此繩來搓緊,泥里機車定可拖。”
《搓繩》
一、緣起——被動模仿,缺失創(chuàng)新
1、案例回放,資源挖掘。課堂上,皺紋紙變身成繩子,繩子變身可隨意彎曲的線,條條蜿蜒紙上,一幅幅生動的色彩繽紛的黏貼肌理作品就顯現(xiàn)在我們眼前... ...皺紋紙繩很細,紙張上頻繁的彎折、黏貼,孩子們的稚嫩的小手拿捏不穩(wěn),不時自覺地扯下來重新粘。一會兒袖子也粘到雙面膠上;一會兒手指兩個、三個的的黏在一起,“哎呀,老師又黏上了”的叫喊此起彼伏。
2、理性認識,提升內涵。勞動與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但在實踐中,勞技課重模仿輕思維,沒有深度的人文體驗,學生只是被動地模仿教師提供的成品,忽視了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和深層次內心動力的提升。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人是世界上最具有豐富性的生命,讓課堂充滿生命,就要讓學生主動發(fā)展與潛在發(fā)展,通過有效的合作,深度體驗,共同提高。”
二、策略——深度體驗,編織人生
1、初步觸摸:讓作品展露光芒。課堂應該是一顆生命種子成長的過程,是生長,蔥郁的過程。靈活的把握教學方向,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適時的啟發(fā)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①讓孩子放松心情,初涉人文體驗。一段輕松的音樂,幾根舞動的紙繩,孩子們快樂而隨性,手上隨意的打結,大家隨心的玩兒。法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過:“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紙繩工藝處處滲透著真善美,最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②讓孩子親身經歷,促進自主交流。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能借助己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活動。瞧,大家已經開工了,“你看用這兩種顏色怎樣?”班級里多了很多合作的身影。在那么多紙繩中,沒有哪一條的顏色是相同的,有的長短不一,有的粗細不勻,都很認真的在編織著。編紙繩過程中,孩子們增強手指的靈活性,孩子們通過盤盤轉轉、纏纏繞繞、彎彎曲曲,孩子們嘗試線材的組合創(chuàng)作和曲線的藝術魅力,更享受著合作成功的喜悅。③讓孩子交流體驗,促成共同合作。課堂中要讓學生主動與探究知識的過程,加強生生間的交流,促進思維的活躍和智慧火花的迸發(fā)。我們的同學對紙繩的操作已經靈巧熟練了!學會了自己剪、分、編,動作嫻熟,孩子編織的既緊又密。當一只只漂亮的小鳥栩栩如生地出現(xiàn)你眼前,你不得不佩服孩子們的能干!無論是資料的收集,還是材料的整理,以及到植物園的實地考察,在不斷的磨合中,合作越來越無間,彼此相互信任,收獲友誼。
2、深度體驗至金——讓作品注入真情。①觸摸感受人文,觀察體驗是力量源泉。我們還邀請了省野鳥協(xié)會的沈老師帶領孩子們對植物園實地考察。看到了漂亮的白鹡鸰,悠閑的走在草地上;可愛的小鸕鶿和黑水雞在山水園的池塘里游泳;還有美麗的翠鳥在水邊嗖的一身與我們插肩而過。孩子們的眼睛閃閃發(fā)亮,有體驗有堅持,因為熱愛,我們會不斷努力的;因為熱愛,我們會堅持到底。②經歷親身體驗,動手勞動是創(chuàng)造之本。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豐富的材料、巧妙地引導、適當?shù)墓膭睢⑿┰S的等待,孩子們都會見心中的影像慢慢的表達出來。也許構圖不夠合理,樣式不夠新穎,黏貼有些笨拙粗糙,但是獨屬于孩子們自己童稚的表達方式,所達到的藝效果是任何一個藝術家所不及的。從內心深處體驗到了勞動的價值所在!③再次體驗延伸,合作成就一段佳話。鳥是人類的朋友,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愛鳥護鳥活動中來,我們的孩子自發(fā)的開始了有關鳥的編制創(chuàng)作活動,編制活動不僅了豐富鳥類知識,還讓孩子的生活體驗變得更為的鮮明。看著一張張包裝精美的鳥的作品,作為禮物贈送出去,傳遞著一個個美好的愿望: “同在一藍天下,人鳥共家園。”編織《家鄉(xiāng)的鳥》不僅有了認真的態(tài)度,也成就了一段愛鳥佳話。
3、內心頓悟——讓作品賦予內涵。①拓展中帶來真思考。學生通過了自己的思考,自己探究制作的過程,充分參與到教學的思考過程中,能夠自己與教材對話,實現(xiàn)對教材的修改和創(chuàng)新。在動手能力和動腦思考上有質的飛躍。讓學生與教材對話,自己去發(fā)展教材的內容,提出更多的問題,獲得更多的思考。①利用日常生活資源來拓展課堂內容。小小的彩色紙條在孩子們的手下變成了彩色的紙繩,孩子們也開始構思,熱帶魚、葡萄樹、小花、熊貓、花瓶……用膠棒沿著鉛筆線涂抹,再把紙繩粘貼在上面!造型可以是直線、圓形、也可以是不規(guī)則的圖形。②利用多種人力資源來充實課堂指導。課堂中讓學生指導學生,學生的思維在不斷創(chuàng)新,課堂中的指導者還可以是家長,這樣的課堂別有情趣。孩子們更是躍躍欲試。③利用作品潛在資源來綿長課堂思考。教學粘貼畫《開在紙上的花兒》----要求給作品起個有趣的名字,并寫上一句話,孩子特別感興趣。“春天來了,校園里開了許多花,海棠、月季、玫瑰、牡丹、還有星星點點不知道名字的花。我想采下來放在我家的花瓶里,可是這樣做是不文明的,所以我用紙繩纏纏繞繞的把它們給保留下來了。”質樸的話語,是孩子們心中的美好。這些作品不斷豐富著學生的學習內容,綿長孩子們的思考。④利用生生群體關系來延伸教學實踐。孩子的課堂孩子來做主。學生自己親身經歷實踐過程,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活動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也特別的真摯。⑤生成中積淀好情感。課堂中會有很多生成。有經驗的老師會及時調整教學,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情感,從而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學《紙繩工藝——可愛的拖鞋》創(chuàng)作。“做自己最想做的,說出你的心聲”。第二天又很多家長在班級QQ感慨:“我今天收到了一份珍貴的禮物,這是我收到的最貴重的禮物,我會永遠珍藏!”一雙小小的鞋,在孩子的手中是對媽媽深深的愛。我們在它的身上看到了別樣的東西,那就是孩子的感恩之情。⑥提升中獲得創(chuàng)造力。梵高的《星空》,你看到了什么?我們閉上眼睛想象這些曲線造型,想要表達什么?出示一組圖片(有流動和無流動),如果這些線條在水里,那又會是什么?
學生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人。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才是理想的課堂,不斷的發(fā)展自己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對作品能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見解。不斷的激發(fā),就會有新的生成,我們收獲的將是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
四、反思:亦行亦思,收獲幸福
在活動中讓孩子們萌發(fā)出的感恩,這才是《勞動與技術》的教育真諦。都會用自己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看世界、會用自己的雙手去實踐、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會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紙繩在靈巧的手中綻放出美麗的事物形象,孩子們不僅獲得了知識,掌握了技能,更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培養(yǎng)了孩子勞動的意識和勞動價值。美好與幸福在我們心中綻放。
參考文獻
[1] 歐陽芬.影響課堂教學實施的關鍵問題[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2] 施致良.中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