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欣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作為一種國際通用語言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大學英語成為了一門高校必修的課程,每個專業的學生都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英語學習。但從大部分學校來看,大學英語的教學依舊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上,忽略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如果想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就需要擺脫本國語言的干擾。本文立足于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對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大學英語;教學
大學英語的教學之所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應用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由于漢語英語的交雜使用,使得學生的英語學習受到了本國語言與文化的影響。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只能機械地記住一些單詞,而不能真正地使用語言交流。有效的大學英語教學必須突破文化的干擾,展開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
一、當前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當前全國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學存在諸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大學英語教學的基本方向。
首先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漢語英語的交叉使用。從全國大部分學校來看,不少的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存在漢語英語交叉使用的情況,且在一些辦學層次較低的高校表現的尤為明顯。這種情況的根源在于在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時,教師僅僅把英語作為教學內容,而沒有注重使用英語的學習環境。英語作為一種外語,其學習環境尤為重要,純英語的學習環境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感覺,減少漢語對英語學習的干擾。
自然也有教師反映學生的英語水平太差,純粹使用英語教學往往會使得教學很難開展,很難完成教學任務。這種觀點看似很有道理,但卻是一種因噎廢食思維的反映。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純粹使用英語確實很難進行教學。但是這情況恰恰能夠鍛煉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英語聽力純粹是英語,難道因為學生英語水平差就刪去這一部分的學習內容嗎?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困難中學習,在困難中得到鍛煉。
其次就是英語背后西方文化學習的缺乏。我們知道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其根植的文化,離開文化來學習語言勢必會帶來各種弊端。從全國的大部分高校來看,一方面由于教師對西方文化知識的缺乏,另一方面加上課時的限制和教學任務的規定,導致大學英語的教學極度缺乏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學生對于西方人的信仰、價值觀、風俗了解甚少,對于語言背后的文化支撐基本上不了解。這就導致了學生對于一些英語語言習慣的疑惑。
其實這種模式的教學是一種分離式的教學,也就是說將文化與語言進行了機械式的分離。這樣的情況還是受到大學英語教學體制特點的影響。從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性質來看,大部分的學校將其定性為一種語言工具,這就決定了大學英語的學習是為其他學科服務的,而并不是作為學習西方文化而存在的。正如我們前面說到的語言和文化的緊密聯系,這樣的課程定性必然會影響實際的教學效果。[1]
最后是教師和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缺乏。一般來說優秀的教師和教學骨干所具有的豐富教學經驗都來源于他們對教學的研究,他們的主要研究基本上放在如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上。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也應該是這樣,但是國內的大部分教師受整體教育模式的影響,還是把學生的教學效果放在學生的成績上,但是往往得不到預想的效果。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缺乏跨文化意識。
我們知道,英語是一種外來的東西,和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是不一樣的。雖然中文的一些課程也是語言的學習,但是這些課程本身還屬于中國文化,從本質上來說和其他學科一樣。但是英語是屬于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它具備了西方文化的特性,因此學習起來需跨越到西方文化中去。但是大部分教師依舊把大學英語的學習和其他學科在性質上等同起來,教學的思維和方式依舊停留在中國文化學習的范疇內。這樣跨文化意識的缺乏就使得大學英語教學的性質變得扭曲,脫離了其存在的根本。
其實這種跨文化意識的缺乏也同樣存在于學生的英語學習中。不少的學生往往把以前中學學習語文的學習方法移植到大學的英語學習中,例如有不少的學生在英語作文的寫作中套用中學語文寫作中的一些修辭手法,鬧出了很多笑話。當然學生的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教師的影響,但是他們對其他學科一些學習方法的借用明顯地表現了他們跨文化意識的缺乏。
從以上的各種問題來看,大學英語的教學集中表現為沒有突破本國文化的束縛就進入到了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之中。
二、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以及其優勢
從上述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問題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了大學英語教學的問題主要體現了沒有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因此我們也找到了改變當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途徑,那就是有效地構建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那么如何進行構建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探討構建措施之前,我們需要對這一模式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對于這一模式的內涵和其具有的優勢應該進行一個全方位的分析。
所謂的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民族文化和語言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是在不同的文化氛圍和語言環境下進行的。與我們前面說到的課堂上漢語英語的交叉使用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因為這種交流涉及到的方面較多,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的宗教信仰、社會價值觀念以及豐俗習慣等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從根本上說更是超越了語言多方位的文化交流學習。[2]
這種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能體現出我們常說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方式,通過對不同民族社會文化的學習,使我們從根本上了解了不同語言的習慣。對于語法、句型的學習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這種教學模式的知識結構是極其復雜的,遠遠超過了以往傳統英語教學知識的范疇。在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下,英語教學知識結構已不再僅僅局限于詞匯、句型、語法,還囊括了西方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的知識,可以說在這一模式下大學英語的教學不再是簡簡單單的一門語言學習,更多的是對西方文化的一種綜合的了解。
這樣的教學模式就使得語言的學習深深根植于它依托的文化,做到了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的緊密結合。這就給大學英語的教學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勝任教學的條件不僅要懂英語語言的知識,還要掌握豐富的西方社會文化知識。同時對學生所學的范圍進行擴大,在這種模式的教學下學生的學習視野變得更加開闊。
可以說這種教學模式是具有較強優勢的。首先說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加深了對英語本質和內涵的理解,使得學習的目標直達根本。通過對西方社會文化知識的了解,學生掌握了英語語言習慣形成的背景,對于中西方語言習慣的差異有了很深的了解。這樣就能在英語學習中擺脫本國文化和語言的束縛,能夠在英語的實際應用中變得游刃有余。從最終效果來看,這種模式的教學不但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成績,還使學生對于西方社會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次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大學英語教學課堂枯燥無味的局面,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得大學英語教學的展開變得較為順利。一般來說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普遍較低,一方面自然由于學生的不重視,另一方面也是課堂枯燥乏味造成的。[3]大學英語教學雖然擺脫了昔日“題海戰術”的局面,但是教師單純講解文章和強調高級詞匯的使用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而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使得課堂上的學習內容增多,知識和種類變得豐富多彩,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知識的興趣點所在,從根本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
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應該基于這一模式的內涵本身,也就是從根本上要做到語言和文化的緊密結合。
首先就應該在英語教學課程設置上進行著手,我們知道不少的高校雖然使用統一的教材,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上有一定的自主性,這就為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提供了堅持的基礎。教師在教學內容設置上應該呈現出多種版塊的模式,實際的語言學習和西方社會文化知識的學習應該進行合理的搭配,每一種英語語言習慣的學習都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學習進行支撐,使得語言的學習在相關社會文化了解的輔助下展開。
這種不同板塊教學內容的搭配應該和具體的教學課時聯系起來,我們知道西方社會文化包羅萬象,誠然知識的學習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教學課時的限制,因此在社會文化版塊的學習選擇上應該有所取舍。對于與語言習慣相關的社會文化應該確實做到淺入深出式的學習,畢竟進行深入的社會文化學習并不現實,并且也不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
其次就是教學課堂形式的轉變。我們知道單純依靠老師講解,學生無法能夠充分地對西方社會文化進行了解。畢竟講解和文字的介紹對于任何一種知識的學習都是空洞乏味的,且實際教學效果都不太明顯的,并且豐富多彩的課程形式也是大學教學的一種要求。[4]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多樣的教學課堂形式,效果較為明顯的就是組織學生演一些情景劇。
這里情景劇的演繹就不再是以前單純語言的練習,而是培養學生對西方人生活習慣、風俗人情的了解。例如家庭就餐情景劇中應該引導學生對西方人就餐習慣和就餐禮儀的學習,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再一一贅述。但總的來說通過這樣一些情景劇的演繹使得學生能夠體會到語言習慣和社會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
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最大的好處在于讓學生進入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當然進入的這種生活僅僅是一種模擬。但是學生畢竟感受到了西方人的生活氛圍,與以前單純依靠教師講解和文字敘述的學習來比還是具有了一些實際的意義。另外這樣課堂形式極大的發揮了學生課堂主要角色的作用,使得學生能夠增強英語實際應用的意識。
最后就是教師加強自身的文化學習和一些其他課程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輔助。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措施其實卻有著緊密的聯系,那就是有效促進英語課堂上西方社會文化知識的學習。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上面說到的那些措施的運行基礎需要教師有豐富的西方社會文化的知識,而對于全國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師來說這一方面的知識是相對缺乏的。因此,英語教師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知識的學習,從而完善教學所需知識的儲備。英語教師對這方面知識的學習更多需要廣度,而不是深度,畢竟是為了輔助英語語言的教學,與這方面專門的研究者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5]
一般來說大部分高校都有豐富的選修課程,學生應該積極的選擇一些關于西方文化學習的課程,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對西方社會的歷史、思想發展進行一定的了解,這些對于英語語言的學習都有一定的幫助。學校也應該注意英語教學和關于西方文化選修課的之間的聯系,在進行課程安排時盡量在時間上將他們錯開,保證學生能有時間學習。
四、結語
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需要教師和學生兩個群體都能夠發揮其有效的作用。首先,教師應該積極的學習西方文化的知識,充分理解西方文化,在了解文化的基礎上對語言的學習進行研究。教師應該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可能會帶來英語學習上的障礙。
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從根本上來說是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立足于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但是目的卻不止步于此,更多培養學生對語言背后的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孫文倩. 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08:93-94.
[2]糜艷慶. 基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究[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66-69.
[3]李志強. 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意識——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例[J]. 課程教育研究,2012,33:117-118.
[4]劉慧.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與大學英語教學[J].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1,02:125-126.
[5]杜暉. 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J]. 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14,0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