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亮霞
摘要:煤炭作為重要資源,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煤礦企業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強對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使員工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生產工作中去。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促使煤礦業的長期穩定的發展。
關鍵詞:煤礦工人;思想政治教育;五種意識
加強煤礦企業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促進企業更好更快的發展,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著重加強職工的安全意識、技能意識、節約意識、生態意識和應急意識。以下本文將對這五種意識做具體闡述。
一、煤礦工人的“安全意識”
從系統學的角度來說,“煤礦企業工人的安全意識”,其不僅具有非常龐大的規模,而且還是較為復雜的系統。因此說,煤礦企業工人的安全性具有多層次內涵意義。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煤炭企業工人的安全系數與其工人的切身利益有著直接的關系。然而,在我國大多數煤礦企業工人都來自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煤礦企業工人是農村勞動資源精英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這些煤礦工人又在家庭中肩負著“養家糊口”的重要責任。如若煤礦企業工人的“安全性”失去保障,那么受損的主體對象不僅涉及到煤礦企業工人本身,而且還會累積到煤礦工人整個家庭;第二,煤礦企業工人的安全系數關系到煤礦企業是否能夠在正常的情況下運行。換句話說,煤礦企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煤礦工人安全生產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可以證明,如果煤礦企業對煤礦工人的安全系數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最終將會出現“礦難頻發”的狀況,從而將對煤礦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第三,煤礦企業工人的安全性也與黨執政地位的安全性有著直接的影響。近年來,礦難事故頻發,礦工的生命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黨可在這方面研究多種對策。然而,從政治學角度上說,在黨能否建立起群眾基礎的過程中煤礦工人安全系數具有重要的作用。綜上所述,煤礦企業工人安全性與在煤礦企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煤礦工人的安全意識能夠直接的反映煤礦企業生產安全性。
煤礦工人在其進行煤礦開采的過程中必須要形成一種安全理念,提高煤礦生產的安全意識。一旦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安全隱患問題,必須要及時的反映到上級有關部門,并且有效的解決故障問題。
二、煤礦工人的“技能意識”
當今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然而,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煤礦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促使社會經濟進行了成功的轉型,逐漸的從“勞動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這一發展也在客觀上要求煤礦企業重視科技的發展。然而科技含量與員工素質有著直接關系。員工不僅是科技的載體,而且員工素質與煤礦企業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就目前的形式上看,農村剩余勞動力是煤礦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資料表明,從事一線生產的企業有超過80%都是農民;而在建筑行業中,農民工超過3000萬,占從業人員的3/4左右;在餐飲服務業,農民工占據90%以上。從整體上看,農村勞動力的勞動技能與綜合素質都相對較低,他們通常是以出賣體力來獲取生活資本。因此,有效地提高員工的“技能意識”不僅能夠提高煤礦企業的生產效率,而且還能促進煤礦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三、煤礦工人的“節約意識”
資源為人類生存提供了物質基礎,人們需要時刻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才能維持生態平衡。所謂資源指的是在一定的生產地點與條件下所產生最大的經濟價值,從而提高當前與未來的環境。而概念中所涉及的地點與條件揭示了在一定空間內的資源存在的規定性,即資源“稀缺性”。“稀缺性”包括兩層含義:第一,資源有限性,指的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資源數量是有限的。而非再生資源則是使用多少從則減少多少,再生資源是否能夠有效維持取決于其生長的規模與速度,在開發利用的同時,一定要量力而行,以免出現資源短缺現象。第二,資源成本提高。非再生資源由于生產消耗而逐漸的減少,這樣促使同一品種資源價格呈現上漲趨勢;而再生資源恢復往往需要一定的投資成本。因此,不難看出,資源利用率是有限的,而再生資源的利用的同時要有一定的成本作為代價,所以說資源是比較稀缺的。同時“煤炭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也具有“稀缺性”的基本特征。換句話說,在一定程度上,煤礦資源存在著“量”的屬性。然而,煤礦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受到自然界儲量的制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煤炭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加,煤炭資源呈現出比較緊張的發展趨勢,不僅會出現煤炭資源危機,而且還不利于煤礦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解決此種問題的有效途徑是采取“節流”與“開源“的方式。由于”開源“成本比較高,因此,煤礦企業在進行”開源“的同時,必須要更加注重“節流”。歸根到底,“節流”工作最終落實在煤礦工人上。也就是說煤礦工是否具有“節約意識”與煤礦企業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
四、煤礦工人的“生態意識”
人類需要在健康的環境中生存。然而,工業革命后,人們的生存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環境問題主要通過以下十個方面來體現:(一)大氣污染;(二)水體污染;(三)森林濫伐和植被減少;(四)土壤侵蝕、 荒漠化和沙漠化的擴展;(五)垃圾泛濫;(六)生物滅絕加劇;(七)糧食能源和其他資源短缺;(八)酸雨污染在全世界范圍內擴展;(九)地球增溫;(十)臭氧層破壞。尤其是最近幾年,自然氣候異常突變,各種自然災害頻發,但是,出現這種惡劣的氣候環境與煤炭經濟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換句話說,煤炭與石油資源的大量開采促使出現全球變暖的氣候環境。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深入反思,形成“生態意識”。然而,生態意識又分為廣義與狹義,廣義上說,生態意識的實質是人類意識在日然生態中的一種變現形式,人、自然與社會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狹義上說,是自然環境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一系列環境問題的集中反映。在現代生活中,煤炭資源具有超高的利用率,過度的開采,不斷對自然界底線發起挑戰,從而使自然界與人類之間關系變得日趨緊張。與此同時,煤炭資源的大量使用,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成分不斷的增加,形成”地球溫室“效應。由于世界生物中具有普遍聯系的關系。因此,煤礦企業工人“生態意識”與改善自然環境存著一定的關系。增強煤礦工人的生態意識觀念非常重要,在進行煤炭開采的過程中,必須要承擔相應的生態責任,為改善環境做出貢獻。與此同時,煤礦領導也要增強責任意識,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處理好“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五、煤礦工人“應急意識”
應急主要是針對“突發事件”來說.在我國“突發事件”通常指的是重大的財產損失、人員傷亡以及環境破壞等,并且對公共安全構成不同程度的威脅。突發事件一般都具有分散性、 突發性、 不確定性、破壞性等特點。相對于煤礦企業來說,突發事件指得是突發礦難。當發生重大礦難,不僅會威脅到煤礦工人的生命安全,而且在經濟上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同時也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煤礦企業必須要從眾多礦難中總結經驗與教訓,對出現礦難的情況進行有效分析與研究,從而發現其規律性,并且采取合理的應急措施,從而有效的預防礦難發生的幾率。煤礦企業員工也要具有高度的“應急意識”,對礦難具有清醒的認識,有序的應對礦難發生,從而減少人員傷亡。
六、結語
綜上所述,煤礦企業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員工加強對五種意識的認識,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快企業的不斷發展,為煤礦企業創造更大的財富。有效的促進了企業綜合實力的提高,為煤礦業的健康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唐振高.淺談如何做好新時期單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J].資治文摘(管理版),2010,03.
[2]何海霞.論新時期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構建[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8(1):127– 129.
[3]湯靜.論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促進企業建設[J].經營管理者,2014(16):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