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悠+唐燕飛
【摘 要】本文以廣西華僑學校越南語專業的教學模式為研究對象,在研究借鑒國內同行的教學模式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研究適合越南語專業的教學模式,提出“借文藝之手,長專業之功——中越學生互動教學模式”的構想。
【關鍵詞】越南語專業 文藝 專業 中越學生 互動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B-0137-03
教學模式是教育研究的熱門話題。關于教學模式的內涵界定見仁見智,主要包括行為范型說、結構程序說、系統要素說、層次中介說幾種提法。筆者比較傾向于層次中介說這一提法。教學模式是向上溝通著教學理論,向下溝通著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重要中介。它既界定了教學模式的內部特征與要素,又理清了教學模式與教學理論、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更為全面、整體,也能更清晰地指導教學實踐。因此,對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探討即可從理論基礎、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三個展開。
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是從教師“如何教”的角度進行考慮,而忽視了學生 “怎么學”,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和引導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常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學習或接受知識,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教學模式也就應運而生,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把學生的能力提高和全面發展放在第一位,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為目的,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重要性,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形成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教與學相互統一的交互活動過程。互動教學模式在內涵上指的就是在一定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教學活動參與者以主體的身份,遵循一定的規則,在教學領域進行的物質和精神的交換傳導活動。它包括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課內與課外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相互溝通、交流等的活動。本文以廣西華僑學校越南語專業的教學模式為研究對象,在研究借鑒國內同行的教學模式研究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研究適合本校越南語專業的教學模式,提出“借文藝之手,長專業之功—— 中越學生互動教學模式”的構想。
一、“借文藝之手,長專業之功—— 中越學生互動教學模式”的構想背景
隨著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形成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中越雙邊商貿、旅游、會展等產業領域交流與合作逐年深入,中國與越南在各個領域的往來更加密切,各行各業對越南語人才需求量大增,同時對人才培養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能夠熟悉運用越南語開展交流,熟悉國際慣例和越南市場特點、越南國情以及社會人文習慣與貿易政策,適應中越兩國各領域交流活動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針對廣西以及周邊區域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與調整的實際情況,廣西華僑學校堅持“立足廣西,服務東盟”的服務定位,以培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所急需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的越南語專業人才為目標,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廣西華僑學校商務越南語專業建設于1998年,2012年正式獲批成為第二批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10多年來,在國務院僑辦、廣西壯族自治區僑辦及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商務越南語專業建設得以快速發展,師資力量更加雄厚、實訓設施更為完善。而且廣西華僑學校作為第一批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多年來吸引了很多來自越南、泰國、老撾、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生,其中目前在校越南留學生有三四十人。學校獨具特色的東盟特色校園文化、頻繁的中越文化交流活動、優秀的越南歸僑師資、豐富的越南留學生資源,使廣西華僑學校越南語專業教學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也為中越學生的互動交流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此外,學校還積極組織承辦一些中越經濟、文化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語言實踐交流的平臺,學生在語言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比較充分的鍛煉,使語言社會實踐和交際能力明顯提高。總的來說,這些優越的資源和環境為越南語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改革基礎和環境。
傳統的越南語專業教學課程一般分為越南語語音、越南語基礎、越南語聽力、越南語會話等,并在開設專業必修課程基礎之上增設“越南語概況”等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講解課本上的專業知識,而卻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從教學效果來看,也不是很令人滿意。越南語專業學生存在發音不夠準確、口語不夠地道,學生專業水平差距較大等問題。拔尖的學生專業水平較高,可以與高職高專甚至本科院校的越南語專業學生水平相當;學習不好的學生,連單詞都不會讀,更不敢開口用越南語交流。傳統的越南語教學模式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并不令人滿意,經過多年的對比、探索,發現傳統的教學方式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教師只是機械地傳授各種語言理論知識,學生缺乏實踐交流的機會和平臺,對越南語語言之外的知識了解甚少,甚至對自己所學習的專業語言對象國越南的認識仍然很朦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針對這些問題,本文選擇以商務越南語專業的教學模式為切入點,提出把越南文化教育和音樂藝術教育教學活動嵌入商務越南語專業的教學實踐中,讓越南文化教育和音樂藝術教育活動成為商務越南語專業學生和越南留學生互動學習交流的橋梁,通過中越學生文藝互動學習交流活動,讓商務越南語專業學生與越南留學生聯誼交際,形成“一幫一”的學習氛圍,激發所有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將專業知識與文藝交流活動融會貫通,提高越南語專業學生的越南語口語交際能力、越南語專業水平和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當今社會對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方面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構想的具體內容
1.結合理論和實際,堅持和提倡互動教學模式。互動教學模式在語言教學中應用非常廣泛,且卓有成效。“借文藝之手,長專業之功—— 中越學生互動教學模式”的構想,以交際性語言教學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堅持和提倡互動教學模式。
根據交際性語言教學理論,語言教學實際上注重的就是語言的交際性,重在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也就是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一定要把握語言技能,能在實際的交流中使用所學的語言進行交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指出,學生的知識不是老師教來的,而是學生自己在一定的情景中,通過運用所學知識在人際間的合作活動加以運用而獲得的。這兩個理論基礎都要求語言教學必須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提高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交際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語言信息的提供者,是語言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充分利用已知的知識、情景等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能自由地發揮其主動性、創造性,有效地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新的建構。學生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學習哪方面的知識,以何種方式學習或運用,進而形成相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這兩項理論的提出正好為互動教學模式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此外,互動教學模式不僅包括課堂上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還包括課堂外學生之間的活動。生動、有意義的課堂互動教學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促使他們產生積極強烈的學習興趣,這種興趣還會引導學生將對教學內容的回顧延續到課外活動中去,從而使課后的延續活動也成為教學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通過選擇性地參與一些課后的延續活動,也會主動自覺地進一步進行研習、探索和實踐,采用更積極的學習策略參與到課堂互動教學中來。因此,互動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采取師生提問交流、分組討論、學生主講等方式進行,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型”的活動,引導學生開展課后延續活動,比如教師可通過鼓勵學生查閱資料、參加一些相關活動如欣賞、表演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從而增強學生的語言實踐應用能力,培養言語技能。
本文提出的構想是希望越南語專業學生和越南留學生在借助文藝手段的基礎上進行互動學習,自覺地在交際中將所學語言知識“學以致用”,從而提高相關的語言水平。根據交際性語言教學理論,越南語學習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掌握越南語語言技能和相關知識,能在實際的交流中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交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指出,學生的知識不是老師教來的,而是學生自己在一定的情景中,通過運用所學知識在交際活動中加以運用而獲得的。這兩個理論基礎都要求在越南語的語言教學活動中必須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提高越南語專業學生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交際性,教師是語言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形成相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借文藝之手,長專業之功—— 中越學生互動教學模式”利用學校越南留學生的優勢,以文藝為橋梁,借助越南文化學習、文藝活動等方式,讓商務越南語專業學生與越南留學生有機會同堂學習,一同參加文藝活動,共同學習、交流,共建友誼、共同進步,為中越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并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內和課外的互動中,激發全體中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中越學生的語言專業水平得以提高,相互增進對語言對象國的了解,鍛煉使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2.建立相關課程縱向、橫向連接模式,全面提高越南語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借文藝之手,長專業之功—— 中越學生互動教學模式”努力把越南語、中文、越南文學、越南概況、越南旅游、音樂、舞蹈等相關多種課程知識有機、科學合理地結合起來,讓中越學生在多門課程內容的綜合實踐學習中掌握相關課程的內容,在互動學習交流中掌握所學知識。
“借文藝之手,長專業之功—— 中越學生互動教學模式”就是要將多門課程的內容巧妙地融合,融會貫通地進行教學。在越南語互動教學中,以強化專業知識能力的學習和綜合能力的訓練為主線,把越南語專業教學中語音、語調、口語交際、語法、翻譯等教學內容橫向鏈接,并將“借文藝之手,長專業之功——中越學生互動教學模式”的實踐理念從入學開始就融入越南語語音、越南語會話等課程的教學中,把“語言”和“文藝”縱向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真正成為全新意義上的越南語專業教學模式,全面提高越南語專業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
3.以“用”促“學”,以“賽”促“進”,全面促進學生越南語語言交際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要敢于挑戰傳統的越南語教學模式,改革越南語課程的教學方式,適當調整授課內容,教師不再以單純的語言知識、技能傳授為教學目的,而是以如何培養實際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標。因此,在越南語課程教學中,教師在講解語音、基礎、語法的基礎上,可嘗試把越南文化、文學、旅游、地理、歌曲、舞蹈等內容作為補充教學內容,并積極舉辦“廣西華僑學校中越歌曲大賽”“ 廣西華僑學校中越學生口語比賽”等賽事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專業語言實踐,爭當中國—東盟博覽會、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志愿者,積極參加中國高職高專越南語口語大賽、中越歌曲大賽、東盟藝術節等,讓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知識積極參與到各類實踐活動中去,或者通過參加各類語言競賽,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志勇.對教學模式的若干理論思考[J].中國教學學刊,1996(4)
[2]胡明曉.課堂互動的內涵、實施原則及策略[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1(10)
[3]韓光.學生自主學習與課堂互動教學——談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J].教育探索,2003(1)
[4]向蓓蓓,周桂桐.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教學探討[J].中醫教育,2015(1)
[5]萬偉.三十年來教學模式研究的現狀、問題及發展趨勢[J].中國教學學刊:課程與教學,2015(1)
[6]曹俊明.職業教育互動教學模式初探[J].成人教育,2014(1)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