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萍
摘要:小學科學是重要學科,包含著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小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應該逐漸接觸更多領域的專業內容。如何做好小學科學與初中化學的有效教學銜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引導和鼓勵他們朝著正確方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挑戰自我,這是教師們值得深思的首要問題。新課程理念的全面深化,無論對小學科學還是對初中化學教學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實踐中,教師必須學會尊重學生、關照學生、引導學生,才能助推著基礎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持續加快。
關鍵詞:小學科學;初中化學;教學銜接;有效性;研究
引言:何為有效教學銜接?其實就是將這兩門課程的相關知識結合在一起,找出它們之間的共通性,把重點、難點、關鍵點羅列出來,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針對性講解,并且通過教學方案的優化、教學內容的補充、教學過程的簡化,使學生切實感知到學習的最大樂趣,從而構建起完善的認知體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成為高素質、全能型的棟梁之才,敢于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明天。小學科學與初中化學教學銜接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必須引起教師們的高度重視。下面是筆者簡要闡述的幾點看法,希望能為其他同仁提供一些參考。
一、小學科學與初中化學教學銜接的目的
兩門課程的有效銜接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是橫向銜接,二是縱向銜接。課程之間有著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起來或者理解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厭煩情緒。正因為小學科學與初中化學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教師在展開教學實踐時,必須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主體意愿,在學生已有認知基礎上做出有效互動,進而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1]。已經涉及的小學科學知識能被作為化學教學學情分析的重要依據,防止教師針對重點內容重復講述;小學生科學技能的掌握,需要在初中階段進一步強化與應用,不斷增強主體優勢,繼續探索未知領域。
二、小學科學與初中化學教學銜接的有效策略
(一)教材知識的銜接
小學科學涉及面廣,其中與化學相關的知識分布在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和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大領域中,比較集中在化學變化的初步認識、身邊典型的化學物質等方面,少量涉及化學與社會發展的聯系。如初中學習“身邊的化學物質”之前,初中生已經對氧氣的助燃性、空氣的組成、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的反應、水的溶解性質、鐵生銹、作為酸堿指示劑的紫甘藍等有了初步了解,而中學化學教材對于這五個二級主題則有所展開,涉及多方面的知識點。現以“我們周圍的空氣”主題為例進行小學科學教材和初中化學課標的知識點比較。分析可知,小學科學中只是簡單了解到氧氣助燃性,但不了解體現助燃性的具體化學反應;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產生的白色渾濁早為學生所熟知,對于石灰水僅停留在名稱的知道層面,也沒有深入到渾濁的具體物質。小學科學中涉及到的化學物質主要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十種左右,往往停留在了解具體的反應現象。基于此,涉及面更為廣闊的初中化學課程,呈現層出不窮、性質各異的物質對于學生來說本身就體現了足夠吸引力。
(二)教學方法的銜接
小學科學課本中蘊含著許多簡單的化學知識和化學變化及問題,如當我們掰開一個饅頭或者一片面包時,為什么會看到很多小孔?它們是怎樣產生的?物體為什么能燃燒?怎樣滅火?鐵為什么會生銹?怎樣防銹?……這也正是初中化學教材的部分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在小學可續教學中注意,為學生以后學習初中化學做好準備。初中則是更重視讓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親自體驗認識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受到思維與思想方法的良好訓練。比如空氣污染。這節課的內容在小學里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展開,有學生做了小游戲,還有學生做了小劇場。作為老師,我也準備了小動畫和各種各樣的音效,讓學生在聽覺和視覺上感受到雙重沖擊,加深他們的印象,這樣一來,什么氣體是對人類有益的,什么氣體是對環境有害的,學生們都能一一列舉出來。除此之外,學生也能通過實驗了解到空氣中氧氣約占體積的21%,氮氣占78%,還有1%的氣體小學科學并不做說明。到了初中,這節課本內容將會介紹得更加詳細。包括氣體的組成成分,所占的體積百分比,各種氣體有什么樣的性質和用途、做空氣成分實驗時需要注意的點和各種錯誤的原因……在化學課上我更多的是讓學生通過對課本的預習和解讀以及實驗來完成本節課的任務,學生的自主學習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也符合現階段新課程對老師和學生的要求。
(三)概念教學的銜接
不少化學概念都是小學科學課中知識的延伸,看起來很簡單,但要讓學生理解、接受,并對具體問題、具體現象進行準確判斷卻比較困難。如果把這些問題、現象與小學科學有關知識聯系起來,列舉其中大家熟悉的、通俗易懂的具體例子,往往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如我在教學物質的變化時,首先通過學生實驗,探究水的沸騰、膽礬的研碎、藍色的膽礬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石灰石與鹽酸反應四個對比實驗,引出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然后分析歸納了兩種變化的區別和聯系,并特別強調了化學變化的特征。但讓學生回答課后習題時,發現有一定難度,接著我引導學生回憶了小學科學課中水的三態變化,水在自然界的循環,小蘇打和醋的混合變化、植物的光合作用,失誤消化,動物的呼吸等知識后再讓學生判斷時,就變得比較容易了,準確度也很高,既增添了趣味性,也提高了學生對兩種變化的判斷能力,為后面學習分子、原子的觀點及理解兩種變化的概念奠定了基礎。同樣,在教學物質的性質時,又列舉了小學科學里對水、小蘇打、醋、油、空氣、金屬、各種巖石性質的描述中,哪些屬于物理性質?哪些屬于化學性質?為什么?通過讓學生分析、討論、判斷,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了鞏固提高之目的。
結語
總之,小學科學和初中化學在多個方面存在著銜接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當更加注重學科間的銜接,要注意細節,不清楚的多多查閱,切不能回避問題,更不能憑自己的揣度胡亂搪塞學生,以免到最后學生到了初三已經全然不記得自己曾經學過的知識。
參考文獻:
[1]王文軍.淺談如何實現中學九年級《化學》教學與小學《科學》相關知識的有效銜接[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6(03)44-45.
[2]夏華玲.淺析新課標下初中化學有效教學方法[J].發現:教育版,2016(2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