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磊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物理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技類學科,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師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引發學生主動思考,鼓勵創新,從而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對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注重實驗課教學,改造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設計多種實驗方案,從而實現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創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主要針對物理教學中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的培養進行了論述,提出了相關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物理教學;科技創新意識;培養
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發展,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中學階段對青少年進行科技創新教育的重要任務。一個不創新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物理課本中存在著豐富的創新資源,現實物理教學中通過課本中的實驗入手,著重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訓練思維,并由此過渡上升為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培養動手能力
物理是一門在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科,它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有探究實驗、演示實驗、小實驗及課后實驗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可以進行動手操作的很好素材。因而物理教學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分析和解決問題、創新思維等能力。其中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其它能力的基礎[1]。科技創新能力的獲得最終要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學生雖具備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但如缺乏動手,還是不會有所創造。學生只有在動手操作中,通過手腦并用,具體做出些東西,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反過來又可實現把創新思想落實到實際操作中。
二、注重實驗課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興趣是學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啟迪學生積極思維的手段,是創新的動力,成功的先導,更是科技創新教育活動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物理課要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兒童的智慧在兒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兒童思維的鏡子。因為手的動作是和思維活動直接聯系的,信息從手傳導到大腦,又由大腦反饋到手,二者之間是雙向聯系,這種聯系越多越能促進兩方面發展。物理課本中的實驗及課后的小實驗很容易讓學生進入到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在觀察與動手的過程中主動探索,積極思考。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理念,徹底改變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多拉學生到實驗室上課,為學生學習創設良好的氛圍。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以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為根本,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中培養了吸收知識的興趣,獲得創造性技能和思維,養成科學的創造態度,逐步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2]。如在學習“光的折射”時,先做一個筷子在水中變彎的實驗,然后提問,提問要盡量避免諸如“筷子在水中變彎是不是因為折射呢?”此類的問題,而應該提問“筷子為什么會彎呢?”、“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呢?”通過這種師生的互動,實現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發表質疑,從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
三、改造演示實驗,提高觀察能力
演示實驗在重視物理現象,建立物理概念,總結物理規律,驗證物理理論,說明物理應用,示范操作規則,特別是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觀察能力和發展科學思維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演示實驗的不足之處逐漸凸顯出來,它把學生置于“看和聽”的位置,學生僅是一名看客而已,有的學生甚至對教師的演示實驗漠不關心,從這點來說,老師做演示實驗基本上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腳戲”。因此教師應根據演示實驗的內容與學校的客觀條件做適當的改變,有的演示實驗完全讓學生去演示、去表演。如果時間許可,可讓多個學生輪流進行。有的演示實驗可邀請學生做實驗助手,或經簡單培訓后,讓他們自主進行操作。在表演開始前,可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實驗結果的預測。實驗結束后,對現象進行解釋,允許并鼓勵有不同的見解。這樣上臺來演示的學生肯定自己要先思考后動手操作,思維獲得了訓練。下面的學生,由于是自己的的同學演示,他們肯定有不服的心理,會更加注意觀察,以致能否找出上臺演示的同學的不足。最終,不管是上臺演示的,還是臺下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多次這樣上課,學生們的觀察能力就會不知不覺中提高,隨之也促進了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3]。
四、設計多種實驗方案,培養發散思維
物理課本中有許多探究性實驗,如果按照課本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進行。學生只是按單一方法進行,只達到會做的層面,往往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為此對某個探究實驗,先在課堂上討論可能有幾種實驗方案,課后開放實驗室,讓學生自己揣摩、探索,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加以探究,最后選出最好的實驗方案[4]。比如《研究勻變直線速運動》、《驗證牛頓運動定律》、《探究動能定理》、《驗證機械能守恒》等實驗中,都要用到打點計時器和紙帶。學習完這些相應的知識后,可在實驗室擺上這些相關的器材,問他們能完成哪些實驗?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完成實踐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通過多條路徑思考回憶,按他們的方式排除、篩選,最后得出認為最對應的方案來完成。學生們的思維獲得充分的鍛煉,能對問題多角度去思考,培養發散思維,促進了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
結語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只有在實驗的過程中充分感知,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獲得一些感悟,從中留下終身難為習慣。讓學生多做實驗,難忘的經歷,才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最后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生活之中處處有物理,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應時時刻刻有創新意識,并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創新精神,引導學生走上科技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秦坤哲 . 初中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J].現代農村科技,2014(06):53.
[2]李紅霞 .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3]吳成侃 . 探究物理教學中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的培養[J].高考,2017(10):52.
[4]徐志剛 . 物理教學中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6(0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