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瀘燕
摘要:高職院校作為德育思想創新和傳播的源地,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師生作為使用新媒體的主要群體,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受其影響,新媒體給我們創造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如何適應新媒體環境,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創新教育模式、加強學校德育工作,開創新形勢下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是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德育;思考
以微博、微信、QQ、手機APP為代表的新媒體出現,改變了傳統傳媒渠道、信息表達方式,其傳播速度、信息量、影響范圍與傳統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相比不能同日而語。高職院校作為德育思想創新和傳播的源地,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師生作為新媒體使用的主要群體,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受其影響。如何適應新媒體環境,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創新教育模式、加強學校德育工作,開創新形勢下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是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新媒體時代的德育工作特點
(一)激發高校德育工作的活力
2015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學生占比最高達到24.6%。高職院校師生憑借網絡新媒體的發展和普及,透過網絡媒體、移動媒體、數字電視、觸摸媒體、移動視窗等載體共享全球化信息,拓寬了德育工作的渠道,搭建了師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開辟了更廣闊思想文化空間。同時新媒體進一步提升了大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激發了學生道德認識的創造性、主動性與參與性。
(二)新媒體德育工作面臨壓力
1、網絡虛擬性,危害集體安全。在網絡身份虛擬和匿名背景下,人人都是消息的傳播者,網絡謠言大肆泛濫,網絡黑客、網絡騙子、木馬病毒竊取盜用個人核心信息,以致集體或個人信息遭到更改、泄露,嚴重破壞大學生健康成長環境。
2、網絡輿論復雜,文化環境差。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加劇了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蕩,放大了思想文化領域復雜多變的特征。各種不健康的心理垃圾肆無忌憚地在網絡上傾泄,為網絡淫穢色情、低俗之風、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等不文明現象提供溫床,嚴重擾亂社會秩序、敗壞社會風氣。
3、隱形傳播遮蔽事實真相,信息傳播隨意自由。不良信息、謠言散布者的身份難以辨認、難追其責,給不法分子提供土壤。大學生對社會接觸較少,人生觀、價值觀亟待成熟,難以對網上信息進行有效判斷,極易在不明真相情況下對其評論、傳播,從而讓事件得以“發酵”,“掩蓋”事件真實性。新媒體空間自由,一些反社會主義、消極思想文化的滲透,給學生思想觀念和道德認知帶來深刻影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難度。
(三)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現狀
1、新媒體影響學生三觀形成。青少年的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品質,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在社會和學校教育影響下、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快速的社會變革給學生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的需求,處于價值觀成形期的青少年往往容易陷入迷茫。生活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著來自新媒體環境中信息和文化的熏陶,影響著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兩極分化嚴重。從高職院校學生特點來看,高職院校面對的是個性鮮明、思維活躍、自主意識強、文化基礎薄弱、政治熱情低的學生群體。從生源質量來看。高校招生數量擴大,學生道德水平參差不齊。素質越高的學生越注重全面發展自己,尤其是思想品德修養,反之,資質略差的學生越不注重基礎文明素質的培養。
二、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思考
新媒體突飛猛進的發展,使高職院校德育工作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因此我們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在堅持發揚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基礎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拓展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渠道,積極探索新的工作手段,進一步增強德育工作影響力、感染力、吸引力和戰斗力。
(一)凈化新媒體環境,筑牢大學生思想政治基礎
1、積極構筑綠色網上空間和服務平臺。著力營造綠色、開放、和諧、共享的網上環境,建立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綠色健康”網絡平臺。通過學習、交友、就業、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興趣的平臺,融入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形勢政策和職業道德與法律基礎教育等德育核心內容。
2.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旋律。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優勢,用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用新陣地引領校園文化新風尚。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視頻拍客等新媒體“短、平、快”傳播優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社會公德、倡導校園文明新風。
3.加強網絡監督管理,健全獎懲制度。加快網絡立法和監管步伐,加強對網絡運營、產品、實名制管理,搭建網上輿情監測、研判、處理機制,提高師生網絡文化素養。加強業務培訓,規范網絡發布內容,在源頭上把好關,為大學生輸送適合身心發展的網絡信息和文化產品。
(二)堅持正能量導向引領,推動高職院校德育作風好轉
1.開設系列專欄,暢響主旋律。高職院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必須堅定不移地以思想理論教育為引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典朗誦”、“傳統優秀文化”專欄,切實加強師生思想教育引導。
2.舉辦主題網絡文化活動,開發網絡文化產品。通過組織理論宣講、專題講座、主題研討等學習方式,開展系列內容健康、形式活潑、綠色有序的網絡文化節活動,設計制作與本校職業技能作品,大力宣傳本校品牌形象活動正能量,傳播好思想。
(三)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模式、改進教育方法。
觀念更新是大學生德育工作進步的前提和先導。一是創新德育主體觀,變灌輸為引導,變被動為主動,教師、學生、家長運用開放、對等的新媒體平臺,成為德育的主體參與者。二是創新社會服務能力,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要破除德育 “完成任務”、“走形式等消極觀念,要將學生社會綜合能力培養、發展個性、適應社會能力相結合,注重全面發展。三是建立符合大學生特點的德育觀念,適應時代的變遷與發展,應該引導學生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健康心理,培養成為新世紀高素質技能人才。
發揮新媒體的吸引力、感染力作用,以互動式、體驗式、引導式、滲透式的多方位模式創新開展德育工作。采取領導領學、專家講學、網絡聯學、視頻觀學、情景模擬等新模式,搭建師生互動、家?;印⑿@論壇、課外輔導等平臺,拉近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利用校園課堂主渠道作用,開展網絡教育,解答學生困惑與難題。
開展分類教學,低年級以突出立志、節儉、明禮、交友等為主題,以先進人物典型事跡為例,讓學生樹立是非觀念、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養成良好習慣。高年級年級以修身、責任、守法、民主等主題,教育學生逐步形成公民意識、法律意識以及誠實正直、遵紀守法等良好品質,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奮斗目標,明確健康的人生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鄭永廷.現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論與方法[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萬美容,陳華.網絡時代青少年道德發展的特點[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5(3)
[4]蔡藝穎.淺析微博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12)
[5]劉曉宇.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高等農業教育;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