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
摘 要: 信息技術是一門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科,在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思維方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和學情辯證地思考教學思路,有效提高信息技術教學實效和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有效教學 高中教學
信息技術這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根據社會發展需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而前進,有著很高的實用性,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信息技術課和其他課程相比,特殊性在于學生之間的水平懸殊,有些學生在新知識接受和軟件應用方面可能還高于教師水平,也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很多困難。在以往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只注重常規思維也就是正向思維的應用,在解決一些復雜的問題時既困難又煩瑣。這時教師要適當引導一下,何不采用逆向思維思考這些問題呢?
所謂逆向思維又稱求異思維,是對平時司空見慣或者已成定論的事物和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簡單來說,就是當大家朝著固定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你卻朝著相反方向思索,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叫做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寶貴的價值,在于它對人們一貫認識的挑戰,是對事物認識的不斷深化。在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上,可以自覺運用逆向思維方法,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展現光彩!一般課堂教學中往往對正向思維關注得比較多,長期的正向思維定式肯定會影響逆向思維的建立及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聯結的難度。所以,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已成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著重點。下面談談我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嘗試。
一、問題導入,激發探究熱情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既可以引導學生用正向思維通過一般概念和原理學習后得出結論,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探索性內容,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掌握信息技術概念和原理。
如講《信息的編程加工》前先講一個小故事:某次危險行動中,一個特工不幸被困于一間有定時炸彈的密室中。特工無法拆解這種新型炸彈,但他發現密室有兩扇門。當時間剩下一半時,一直在努力打開A號門,但失敗了,當時間剩下四分之一時,他努力打開B號門,又失敗了。隨著時間每次減半,特工來回在門A和門B前徘徊。問題是:當最后爆炸來臨前,特工在A號門還是B號門前?通過運行,計算機程序很快計算出答案。
計算機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呢?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思維高度集中,產生極大的興趣。接著引導學生自學“信息的編程加工原理”,最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學生急于揭開其中奧秘,學習注意力格外集中,課堂學習效果跟著增強。這樣不僅啟發學生推理、驗證這一過程,掌握新知識,還啟迪逆向思維。
二、逆向推理,破解思維難題
學習選修模塊VB時,學生一定會碰到經典的“猴子吃桃”問題:有一群猴子摘了一堆桃子,他們每天都吃當前桃子的一半且再多吃一個,到了第10天只余下一個桃子。請計算最初有幾個桃子。
大多數學生第一次見到這道題目時往往覺得無處下手,不知從何突破。我認為在課堂上要多多培養學生思想的“叛逆性”,促使學生產生勇于探索的勇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自覺養成“反過來想一想、試一試”的思維習慣。這道題目如果用反向逆推法,很容易就解決了。思考的方法是從問題或結果出發,一步一步倒著推理,逐步靠攏已知條件,直到問題解決。
這道題中我們從第10天往前推,第10天是1個桃子,那第9天是(1+1)×2,就是4個桃子,那第8天是(4+1)×2,就是10個桃子……以此類推,很快可以計算出第1天的桃子數。如果用VB程序解決的話,只要有反向逆推思路,運用遞歸過程馬上可以運行出最后結果。
三、以反證正,培養發散思維
反證法是間接論證的一種,先論證與原論題相矛盾的論題即反論題為假,然后確定原論題為真。
例如,講解“信息的一般特征”時,有些學生對信息的一般特征理解感到困難,一些想象力差的學生更是如此。因此當我講完相關內容后,提出一個假設:“如果信息的特征是無載體依附性、無價值性、無時效性、無共享性、無可轉換性的話,那信息的意義是什么呢?”學生思考議論后,我再講解演示,學生原來的疑問也就消除了。
有些內容正面講解比較困難,可以采用反證法,先假設與原事實與結論相反的結果成立,然后推導出一系列和客觀事實相矛盾的結果,導致原來假設錯誤,從而更有力地證明已知事實與結論的正確性。反證法不僅可以達到化難為易、事半功倍的奇效,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課堂上,教學有效性是每個教師追求的目標,好的教師應該盡量避免單調重復課本,而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特點和課堂教學環境,運用多變恰當的課堂管理和教學方法,給課堂增添各種色彩,提高課堂藝術。思維模式的培養具有可貴的價值,是對人們對傳統認知能力的挑戰,也是對事物認識的不斷深化,并由此產生“原子彈爆炸”般的威力,創造出更多奇跡。教學中也很重要,教師應當善于捕捉學生那些“打破常規,閃現奇異的智慧之花”,并且呵護引導它,使之燃燒得更旺。不僅達到高效的教學效果,更使學生在今后學習生活工作中受益匪淺、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