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琴
【摘要】課堂和諧對師生、生生關系,對提高課堂效率,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創造和諧的課堂人際關系,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自由發展;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情感活躍起來;營造營民主平等”的諧師生關系,達到教學相長。
【關鍵詞】新課改 課堂 和諧 師生關系 民主平等
和諧,原屬美學范疇,是指事物和現象各個方面的配合,協調和多元化的統一,心理學家認為,和諧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現形態,和諧能產生美,產生最佳效益。
社會如此,課堂教學也如此。傳統的教學,受東方文化的影響,課堂教學偏重知識、偏重考試題目、偏重分數,“不和諧”充斥著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各元素間結構欠合理,關系欠和諧,影響了學生的全面、自主發展。對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擺脫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從單純的注重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與情感體驗有機結合起來是非常必要的。針對英語學科特點,構建和諧課堂,我認為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課堂的前提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實施和諧課堂的教育過程中,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新型的人際關系包括如沐春風的師生關系和團結互助的生生關系。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要施之以愛。愛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礎、源泉。給學生以愛,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才能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不但要愛學生,還要知道怎樣去愛學生,更要知道怎樣去贏得學生的愛。教師愛學生,主要落實在“尊重、關懷和理解”六個字上。尊重學生,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懷則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愛護。理解學生要求教師把學生當成知己。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其次要在師生之間樹立民主平等思想。實現師生民主平等,教師要放下架子,融入學生之中,給人一種親切感,如果學生怕答錯問題被老師批評而不舉手或站在那里有話不說,那么這常常是由于教師居高臨下,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而造成的,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勵的話語,多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堅持“無錯原則”,那么,課堂上必然會出現積極舉手、各抒己見的場面。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消極地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還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教師個人素質的高低,不但影響教師教學水平的發揮,在師生關系上,更是決定了學生對你的態度。最調皮的學生對于德高望重、德才兼備的教師總是十分尊敬甚至崇拜。
2.團結互助的生生關系是指學生之間的平等、互尊、合作、競爭的學生關系。一直以來的傳統教學中,往往能力強的學生易產生驕傲情緒,自以為不錯,輕視能力弱的學生,在課堂中搶著答,不聽別人意見;差生想到自己基礎差,就覺得抬不起頭來,在課堂上怕發言,怕引起別人的譏笑。導致差生羞于向優生請教,優生不屑幫助差生,生生之間不融洽。要改變這種現象,就必須建構團結互助的生生關系。
二、創設真實的問題情景,是構建和諧課堂的關鍵
教學與活動是不可分割的,知識的根本是從實踐中來,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活動中體驗知識的產生、積累與發展過程?!鞍l現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得多”,思維總是從疑問開始的。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的對象產生注意,增強學習針對性,在心理上形成一種預期,由此激活與學習新知識有關的原有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對整個的學習活動起到積極的定向作用。只有在真實問題情景中學生才能使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自己的潛能和諧發展。
創設真實問題情景,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設計問題必須注意兩點:一是設計問題應能吸引學生,使學生進入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問題要“新”“奇”,難度適中。二是所提問題要形成逐步上升的序列,能引導學生向縱深發展。
三、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是構建和諧課堂的深化
發散性思維是對特定問題進行多層次、多角度討論和研究的思維方式。由于它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創造性,它對于發現和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促進作用。
四、回歸生活世界,是構建和諧課堂的真諦
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下,如何將生活中的知識與教學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好的學好知識、學活知識,是我們在新課標形勢下構建和諧課堂中必須要深思的問題。
五、反思和評價,是構建和諧課堂的延伸
反思和評價是一種充滿生機的教學理念。它既是一種學習過程,又是對一段學習過程的小結,只有不斷地反思和評價,才能真正實現學會學習。學習每一節課都要求學生反思這節課自己達到了什么目標,自己在知識與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方面有哪些收獲和體會,還存在哪些困難等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或通過討論,使學生對探究活動進行反思,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具體的建議,改進自己的學習和探究活動,發展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的能力。要引導學生對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考慮,分析學習的得失,找到問題的癥結。從而全面理解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研究表明,課堂教學在高興愉快的情緒中進行,學生的當堂學習效果比一般情緒下的學習效果要高得多。因此,要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就必須研究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情景等多個因素如何協調相處,使之和諧。和諧既是一種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又是一個動態的優化過程,更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和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