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要】通過長期的觀察和思考,積累與比對,筆者發現中學英語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教師的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和語言能力對學生的英語知識的獲得能力有極大的關聯。本文是從教師的角度來闡述,對于語言學習者而言,教師的能力與素質起到的關鍵性作用。
【關鍵詞】語言環境 二語習得 教學素養;自主學習
一、當前中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中暴露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外語教學理念經歷了飛速發展,教學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農村學校英語學習優秀者卻很寡見,尤其是近年來,農村學校高考英語均分普遍低于城區學校,教學費時低效的現象依舊存在,沒有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內驅力,其原因是真實的語言學習壞境的欠缺以及教學方法未從學習者的角度深入所致。學生在課外能獲得的英語練習機會不多,這個大多數老師不愿意承認的事實扼殺了學習興趣,大量的寶貴時間被浪費在機械識記中。在這種學習導向的影響下,雖然學生充滿熱情,但是三年后的高考,英語卻成了眾多學生的絆腳石。
二、理論支撐下的英語教師的角色
1.英語教師角色與二語習得論。喬姆斯基提出二語習得理論,如果沒有有效且充分的語言的輸入,二語習得將無法有效的產生。二語習得理論的從本質,就是說明語言不是靠“學習”獲得的,任何一個學習者都成功地能習得語言。
2.英語教師角色與社會文化學習理論。維果斯基提出社會文化學習理論,學習者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新技能的獲得是在與同伴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的,并借助他人的幫助獲得最大程度的學習和發展。教師所充當的角色就是那個決定學生英語學習發展水平關鍵人物。
3.英語教師角色與學習動機理論。依據韋訥的學習動機理論,教師需要通過各類有效的教學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習動機,其策略主要依賴啟發式教學的采用、動機水平控制的控制、恰當的評價、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這就需要教師摒棄照本宣科,真正把學生看作學習主體,依據學生個體特點,適當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等教學任務,為了激發和維護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需要首先對自己所教的學生做出全面的了解,摸清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征,以及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并以此為基礎,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依據學生的興趣、動機、方法、和能力開展教學活。
4.英語教師角色與實用主義教學理論。杜威認為,語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創設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在外語環境相對薄弱的三線城市,英語使用的機會相當有限,課堂是學生所能獲得的語言實際使用的唯一空間和途徑,教師要創設符合學生特點和需要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習者語言表達欲望。利用創設的語言環境,流利、準確地道地用英語表述,設計和創造語言交機會。這要求教師具有出色的語言掌控能力,還需了解和滿足學生個體需要和發展。這決定教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位資源提供者;鼓勵學生在語言運用和訓練中增強自信、克服困難。因此,只有教師注重創設真實語言教學環境,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才能真正獲得語言知識與技能的提高。
5.英語教師角色與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教學理念越來越重視學習者的自主學習體驗,學習者有了很大的自主性來制定自己獨立的學習目標,計劃。學習的全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習者的學習主體地位。自主學習的效率高低取決于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學習者養成了依賴教師的“教”,要提高自主學習效率教師必先提供豐富多樣,層次鮮明的學習材料與場所,比如豐富的原始圖文、音像資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適合自己能力的最佳學習發展區的有效訓練,否則極易損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學習效果。
三、繼續教育對英語教師個體發展的影響
近年來,教師個體發展需越來越得到求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的重視,對英語教師培訓的經費投入也成逐年增加趨勢,但很多英語教師在期盼進修的同時,也發覺培訓效益不高,課堂教學效果卻沒有得到明顯提高。其原因是培訓或講座沒有沒有貼近一線教師的實際需求,理論脫離實踐是目前英語教師所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
行為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師被視為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在經歷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知識,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他們在接收和處理信息時帶有顯著的主觀傾向。只有對教學實踐產生有效導向的教育理論會得到廣大教師的好評。盡可能創造機會讓教師們極參與分享交經驗,尊重教師的實踐體驗,感悟教學理論的內涵,是提升教師培訓效益、提高英語教師專業素養的必然途徑。
四、結論
堅持教學活動的設置始終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高教師在課堂英語教學引導的有效性,斷及時更新外語教育理念,始終堅持優化語言輸入,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我們需要提高教學服務意思,提升教學素養。同時也希冀教育主管部門以實際需求為著眼點,加大對繼續教育培訓的投入,增加語言素養培養的力度。基層學校也應當為英語教師的個體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為教師的個體成長搭建平臺,從而不斷提升英語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