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霞
摘要:物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是物理教學的主要任務。然而,由于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對物理課程的實質內涵認識不足,這也是導致物理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因素。本文針對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動手能力欠佳的狀況,分析了在初中物理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拋磚引玉,旨在為我國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物理教學;動手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75-02
1.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現狀
1.1學生對動手操作不感興趣。長期以來,學生學習的模式主要是以聽教師講課、學習理論知識為主,這使得很難實現讓學生從理論知識學習的層面向自己動手實踐的轉變,很多的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不能很好的適應。在物理課堂中,學生所表現出的積極性都不高,特別是在實驗課中,他們不會自己動手去操作。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沒有積極性 ,就會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產生影響。
1.2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差。在物理課的課堂上總是表現出老師為主體,學生只是聽老師講,很少有讓學生自己參與進實驗中,從而不能鍛煉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也會影響學生長期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也是現在我們需要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2.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策略
2.1誘導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動手的欲望。著名科學家愛迪生講過:"一切的成功皆源于興趣。"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在進行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考、動手能力,就必須要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讓學生產生足夠的好奇。在物理學習中會有各種神奇的物理現象以及豐富的物理實驗,要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就要讓學生產生足夠的好奇心,從而培養他們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方式[1]。所以,在進行初中物理教學時,利用有趣的物理實驗,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讓他們有想要自己動手的想法,從而讓學生養成自己動手的習慣。例如,在物理課堂上,老師可以利用一些比較有趣并且能夠引發思考的物理實驗,像:"紙盒燒水"、"魔瓶爬坡"、"瓶子吞蛋"、"蠟燭喝水"、"硬幣跳高" 等各種各樣、并且似乎跟現實不符的物理實驗作為引起學生好奇的例子,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進而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的欲望。
2.2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在課堂演示和學生的實踐過程中,老師不能完全替學生做,要盡量避免個人說了算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處理好" 導" 與" 學" 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盡量不要全程都讓自己去講解,給更多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大膽假設,勇于創新。在進行實驗時,要讓學生保持足夠的自己動手的積極性,對出現操作錯誤的學生要耐心指導。做得好的、標準的要給予肯定;對見解和操作有創新者,要適時予以表揚,努力營造積極思考的課堂氛圍,以便提高全體學生的動手能力。[2]比如在學習"聲現象"這一章節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說話的同時把手放在聲帶的位置,讓學生感受聲帶的振動;或者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將其另三分之一壓緊在桌邊上,另一只手撥動伸出端,有聲音產生,尺子停止振動,發聲也停止。為了讓學生更清楚的"看"到振動的存在,教師可以把四個學生分成一個小組,給每一組發一面小鼓,讓學生將碎紙屑放在鼓面上,敲擊鼓面學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碎紙屑的振動,用手按住鼓面不發聲了,紙屑靜止。如此,不但能夠讓學生認識到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在物理實驗中 "放大法"或"轉換法"的應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為了讓學生領悟到聲音產生的原理,根據學到的知識自己動手制作發聲樂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文具盒,將一些橡皮筋套在文具盒上,同時可以用筆將這些橡皮筋隔開,如此一個簡單的樂器就制作完成了。在探究活動中,橡皮筋、刻度尺、文具盒等都是學生熟悉的物品,由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就地取材,自己來"制造"聲音,消除了神秘感,拉近了學習內容與認知心理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效的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樂于探究的情感,提高其創新以及思維能力。
2.3及時糾正學生在物理實驗中出現的錯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在物理實驗中,教師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輔助學生進行物理實驗,及時檢查和糾正學生的錯誤操作,使學生對物理實驗保持謹慎、嚴謹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3]例如,在 "彈力"的實驗中,需要保持小車處于靜止的狀態。如果將小車放置于傾斜面上,就會出現未施加力情況下小車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難以得到正確結論。同時在實驗時可能出現的錯誤操作是學生對小車施加力。在這種情況下,彈簧運動狀態未發生變化,而小車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彈簧在實驗中沒有起到作用,也難以使學生得出正確結論。還可能出現的錯誤操作是沒有將彈簧壓縮完全,松開彈簧之后,彈簧的彈力不夠,難以推動小車使小車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詳細解釋物理實驗需要注意的要點,及時糾正學生物理實驗中出現的錯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總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不是立竿見影的短期性教學行為,而是一項長期性的教學任務。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相應的教學要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初中物理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朱正華.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 ,2016,(02)
[2]許成名.初中物理課堂上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下).2015,(09)
[3]胡彬.淺議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