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紫
摘 要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日新月異,以手機、網絡為首的新媒體悄無聲息的走進人們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信息流傳的方式,給人們帶來一些“驚喜”。喜的是讓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便利,驚的是這些新媒體的出現令一些輿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尤以高校的一些突發事件為甚。此時,輿情的控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又難上加難,從而,高校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輿情控制方案,盡可能的在輿情發展初始就能將其控制。本文主在探討新媒體背景下如何應對高校突發事件,并且對其輿情進行控制和引導。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突發事件;輿情控制
高校突發事件所謂突發就是讓人措手不及的事件,并且大多會對高校造成依一系列的不良影響,實屬高校里十分棘手的事情。通常引起高校突發事件的均是偶然因素,其嚴重影響到高校的正常秩序,有的甚至會影響到高校中師生的生命安危與財產安全。正是因為這種嚴重的不良后果,就要求學校嚴加提防這種突發事件的發生,建立或完善整套的高校突發事件的應對策略。高校突發事件具有幾大特點:事發的突然性,主體的活躍性,后果的嚴重性,影響的廣泛性。因此,要應對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便可抓住這幾個特點,從這幾個特點著手。
近年來,新媒體的出現更是讓高校突發事件在輿論控制方面難上加難。達到了人常說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以寧波大紅鷹學院的H7N9事件為例,寧波大紅鷹學院的幾名學生鬧著玩的在自己的QQ空間里發布了一名同學的照片,并在其上配文編造稱“此同學已感染H7N9病毒”,此消息發出后,迅速的在該同學的QQ好友中傳播開來,后來一傳十,十傳百,其中有一名同學對此事信以為真,并且在網上寫了一條微博,由此,這場鬧劇演的愈來愈烈,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這次的輿論事件引起了廣大社會人士的關注,對寧波大紅鷹學院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到該學院的正常秩序,同時,也對該學校的師生造成一些不良影響。本來一件平淡無奇、無傷大雅的小事,在各種新媒體的作用下被放大許多倍,以訛傳訛,不僅對學院更對社會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
對于高校突發事件的輿論控制與引導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在事件未發生之時采取一些策略,盡量能夠做到突發事件的不發生;其次,即使經過事前采取的策略沒能夠避免事件的發生,在事情發生之時,及時作出應對方法,以免事件的不良影響再一次擴大;最后,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后,對此次事件作出總結并且進行總結經驗教訓,還要對本院校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對此次事件所得出的經驗教訓告訴同學,以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以下為對高校突發事件的輿論控制與引導一些辦法的具體措施:
1 在事件發生之前開始入手
在這個新媒體發達的時代,我們也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來了解學生群體中的能夠引起學生們注意和好奇事情,多與同學們交流與溝通,對于學生們好奇的一些事宜通過一些新媒體(包括QQ、微信和短信等)告知給同學們,這樣可以略微降低同學們對某件事的好奇心。隨時關注網絡新媒體上的相關輿論報道,在告知學生時適當的加入引導性的思維,盡可能的將學生對這些輿論報道的看法引導向正常的方向。不僅如此,還應多與同學們交流,多了解他們的思想動向,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學生適當的進行一些與社會熱點有關的座談會,了解他們對這類社會熱點與輿論報道的態度。
2 從突發事件發生時入手
一旦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突發事件,切不可自亂陣腳,一定要先仔細了解事件發生之時的具體時間和具體經過,仔細詢問對此突發事件之情的同學,一定要獲得當時事發的第一手資料,這樣后面才能采取相應的措施。發生了突發事件,一定不要忘記及時上報學校,這樣才會有更具有處理能力與經驗的人員來處理此事。
3 從事后處理上入手
我們既然處于一個網絡四通八達時代,新媒體也在突發事件的輿論發展方面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那么我們在輿論的控制和引導上當然也要通過新媒體來實現。事發后有一段時間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在這一段時間內,社會大眾對網絡上的一些輿論也不能完全相信,有一部分人還是會抱有懷疑的態度。因此,我們要抓住這一段時間,在這一段時間里在網絡上發布相關信息,將輿論引向正確的方向并對其加以控制。
4 總結
高校突發事件大多均與學校里的學生有關,主體也大多都是學生,而且學生是網絡的愛好者,所以在輿論控制和引導上,學校要適當的運用新媒體,通過新媒體來發布一些信息,來將學生對于輿論的態度和思維引入正軌。
參考文獻
[1]陳阿娜.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的輿情傳播與輿論引導[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2]李釗.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突發事件的新聞應對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3.
[3]李嬋媛.新媒體時代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影響及對策[J].改革與開放,2015.
[4]顏士軒.試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突發事件中輿論引導[J].經營管理者,2014.
[5]應程璐,陳文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的學生輿情管理——以寧波大紅鷹學院“H7N9”微博風波為例[J].考試周刊,2015.
作者單位
陜西中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陜西省咸陽市 7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