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堅
[摘 要]將生活因素融入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之中,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和增強學生的切身感知體驗,對拓展學生的理解深度以及綜合能力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教師要善于在分析教材過程中補充生活信息,在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針對生活因素進行研究,并在課外聯系實踐訓練能力,全面提高教學成效。
[關鍵詞]綜合實踐 教學分析 生活因素
[中圖分類號] G6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30089
在初中教學工作中,綜合實踐課程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意義。教師在教學組織活動中,一定要接地氣,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設計,將生活資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
一、深入分析教材,尋找生活關聯因素融入設計
深入細致分析研究教材,是教學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教學準備環節非常重要的內容。筆者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充分重視教材的研究,力求教材分析“深、透、全”,準確把握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要點和能力訓練要求,確保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全面體現教學目標。在研究和分析教材的過程中,筆者除了認真研究教材知識點之外,還對教材關聯生活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發掘,保證教學活動更接地氣。例如《維護良好的自然環境》教學設計環節,筆者通過查閱資料和上網搜索等方式,整理出了本地區20年前、10年前、5年前和現在的自然環境狀況資料,有圖片有數據,特別是針對同一個區域、不同時間段的狀況進行了專項對比,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以便于課堂上進行運用。這樣的生活因素發掘對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有積極的幫助,從20年前的天藍水清到10年前的水系堵塞、垃圾滿河,再到現在經過全面清理之后的碧水藍天,學生身邊生活中發生的變化就是活生生的教材。
二、啟發引導學生,積極表達生活感知加深理解
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對青少年進行引導和教育,增強他們適應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基于這樣的需求,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特別是聯系自己的生活實踐,將學習活動與生活聯系起來,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獨特的見解,以及對他人的答案進行補充和完善,等等。筆者在課堂上重點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分析,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以及所見所聞入手,分析教材和加深理解。《創設安全的生活環境》教學中,針對“安全”這一中心詞,筆者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去分析,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什么樣的安全隱患?學生對這一方面具有很直觀的認識,如溺水、觸電、交通事故、龍卷風與冰雹等,這些方面都是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學生表達出自己的認識之后,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然后共同分析如何避免這些安全隱患。學生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遵守交通規則避免交通事故,強化用電安全檢查和規范操作避免觸電,參加游泳訓練提高逃生本領,等等。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的研究和討論,對學生形成的記憶與把握效果更佳。
三、組織專題研討,針對熱點課題實施深度研究
初中綜合實踐教學除了要抓住教材的重點之外,還要將教學設計與組織的目光向社會生活延伸,特別是針對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熱點課題,將其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深度研究,以提高效果。在《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教學中,筆者根據當前全社會熱議的工作與生活人文環境這一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文環境比較好?學生對這一話題比較感興趣,教師的啟發引導讓他們打開了話匣子。他們有的表示,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相互合作,這是工作需要的良好人文環境;有的認為,生活中大家禮貌待人、相互幫助是良好的人文環境;等等。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了內心真實的想法,教師根據學生講述的內容進行梳理,以及開展必要的補充和完善,學生對創設什么樣的人文環境以及自己應當如何參與其中都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針對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專題研究討論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教學方式,無論是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是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入程度都大有裨益。
四、開展課外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培養綜合能力
綜合實踐課程強調實踐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千萬不能局限于紙上談兵,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深入到生活之中去,檢驗自己所學的內容,提升綜合分析能力。筆者在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將課外實踐活動作為一項重要的補充,納入到教學設計之中。例如“環境與健康”章節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課外分小組擬定研究活動方案,小組成員自由組合并確定組長,活動研究的方向主要針對周邊自然環境發生的變化、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社會需求什么樣的人文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專題實踐研究,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群眾等方式,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獲得第一手研究資料之后,筆者要求學生進行初步分析,集中小組的力量從搜集到的資料中整理出有價值的信息,針對性進行分析研究以及提出解決方案和建議。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興趣大增,也培養了他們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能力。
綜上所述,強化綜合實踐教學中的生活因素發掘,是提高學生培養成效的重要路徑,廣大教師應當強化研究并予以拓展延伸,從而實現教學成效的提升。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