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琳 樸光赫
摘要: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迅速普及以及國家“十三五”規劃的貧困縣脫貧政策的下達,“精準脫貧”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本文對光昭村進行了調查,分析了光昭村的現狀,在此基礎上,以國家推廣的農村電商為主要渠道響應國家的脫貧政策,提出了加強農產品銷售的相關策略與實行精準扶貧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延邊地區
為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國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關乎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決策。吉林省委辦公廳、吉林省政府辦公廳相應中央號召,聯合出臺《關于建立精準脫貧激勵機制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確定精準脫貧總目標,到2019年底以前,全省590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482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7個貧困縣全部退出。
本文以延邊州龍井市光昭村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考察,在分析光昭村現狀的基礎上,探討采用推廣農村電商方式推動農產品銷售,助力農村達到脫貧致富,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及生活水平的對策方案。
一、延邊地區及光昭村精準扶貧現狀
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針對地區實際,延邊州各級政府和各行各業積極動員,積極參與地區各項精準扶貧活動。如和龍商行為和龍青龍漁業有限公司、和龍和鑫商貿有限公司等帶動貧困戶的5戶企業發放扶貧貸款7000萬元。企業可帶動4870個貧困人口享受到紅利。安圖縣農商行發放石門鎮采石場生產設備貸款150萬元,采石場與鎮政府簽約,帶動本鎮5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該行還向涉農企業貸款2099萬元,企業帶動182戶貧困戶脫貧。汪清縣興幫牧業在郵儲銀行支持下,實現凈利潤100余萬元,可帶動大興溝鎮龍水村等8個村493戶貧困戶受益,4000余貧困人口脫貧。截至7月末,延邊州金融機構發放精準扶貧類貸款2.1億元,支持涉農企業、專業農場、合作社15戶(家),帶動貧困農戶5000余戶。這些典型事例,延邊地區農村脫貧致富帶來了積極的重要的作用。
延邊大學積極響應國家“十三五”規劃貧困縣脫貧政策,組建《延邊大學赴光昭村扶貧工作隊》。作為大學生也深感扶貧工作的重要性,同時也為端正學習動機,樹立學習目標,經濟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也組織部分學生參與考察和扶貧活動。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光昭村地界偏僻,離市中心較遠,交通不夠發達,來往車輛較少。由于地處邊境線的原因,通訊網絡不夠順暢。光昭村的大部分年輕人出外打工或出國務工,村內只有部分留守的空巢老人。這些老年人對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掌握不多,甚至不感興趣,也不愿意接受新興事物。因此,村內的互聯網應用幾近于“零點”水平。
二、農村電商助力精準扶貧的可行性方案
(一)農產品生產的品牌化
為了加大需求方對農產品的接受度,使顧客能夠更加放心的購買農產品,可以建設一個農村專業合作社。以光昭村為例,光昭村有一個御良田,是末代皇帝溥儀特獎賞1000平方米水田專為其上貢御膳米,這是大米市場上的一個優勢,但因農戶散亂,大家都是各自賣各自的,規格也都不一樣,加之沒有品牌效果,導致大家在購買大米時不夠放心,如果出現問題無法追溯產地,再加上之前沒有對此進行宣傳,導致大米的知名度不高。
大學的扶貧工作可由農學院的老師進行種植技術培訓和指導,經濟管理學院和信息聯絡員學生,協助分析市場行情和信息,組織村民采購生產物資,統一種植,統一生產品牌化大米產品。最后由合作社負責市場銷售和物流組織。
(二)農產品加工包裝
為了提高品牌化農產品的電商銷售,可進一步在包裝環節提高品牌價值和營銷促銷。
(1)制作原產地標識二維碼
近年來,飲食方面的安全隱患問題重大,導致消費者對產品的安全問題以及產品原產地的追訴越來越重視。因此,在包裝過程中采用二維碼,使得消費者對原產地的追訴便捷和迅速,提高消費者的信任度。
(2)采用小量、個性化和品質化的包裝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
市場上的大米都是麻袋包裝方法,每個包裝量大。雖然方便了用戶,也便于農村的包裝環節,節約成本。但現代生活節奏的快速變化,眾多消費者更愿意購買小量包裝,小量包裝能夠滿足這種個性化需求對于那些短期居住的用戶來說卻十分困擾。一麻袋的大米吃不完,但又不能餓著肚子不吃,為了解決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引進小型脫谷機,用戶需要多少,就可以包裝多少、購買多少。這種小型脫谷機既不占地方,還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包裝銷售,為客戶及供應商提供了較大的便利。
(3)農產品深加工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是否能夠吃飽肚子,而是傾向于其他能夠進行品嘗的美食。這樣,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賣御良田的大米,而是要對大米進行深加工。光昭村素以自制大米米酒和玉米米酒味道可口、美味為榮。因此,可協助農民傳統米酒釀制成商品化和品牌化,與村里的特色大米一起,打造成光昭村的特色品牌。
(三)創建地標品牌
進入互聯網時代,品牌效應在商品的營銷上極為重要,而且商品品牌與地域品牌或者地標品牌的融合,給消費者以強大的消費刺激和滿足感,同時也可帶動地域其他經濟活動。地方政府應積極幫助光昭村爭取省部級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建設一個“光昭村御良田大米”品牌,以此來加大產品的知名度,并擴大產品的銷售量。
(四)開展鄉村游活動
要徹底幫助農村農民脫貧致富,不僅協助農產品的產供銷,更應幫助農民多渠道開辟致富之路。隨著自駕游和騎行潮流的掀起,很多人喜歡在閑暇之余選擇和家人一起開車出游,或是與騎友一起騎行,其旅游休閑目的地最為吸引人和最有實惠性的就是城市周邊的近郊農村。因此,協助光昭村農民在自家庭院種植綠色無公害的有機水果和蔬菜,供游客們進行采摘、品嘗或有償代種植、代收割,可算得上是既有利于農民收入的提高,又能為游客增加自駕游和騎游的親情滿足感。開展農村鄉村游,不僅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同時也可為地標品牌的推廣宣傳帶來積極作用。
三、農村電商助力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一)增強技術措施,解決通訊信號問題
由于光昭村與鄰國隔山相望,相距較近。受到客觀原因的影響,村內的通訊信號有嚴重的干擾。因此,應采取更加積極的技術措施,率先解決通訊設施的順暢流通。在此基礎上加大農村干部和農民群眾對農村電商的感性認識,普及基礎應用能力。基礎設施和村民對農村電商問題的認識是,不僅是以電商方式解決農產品銷售的關鍵問題,而且也是農村農民接受外界發展信息的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問題。
(二)培養信息聯絡員
由于村里居住的是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的朝鮮族老年人,對互聯網的認識和了解都不夠,學習新興事物也實際困難。因此,可以利用延邊大學的合作機制,組織青年大學生形成信息聯絡員,與農村形成長期的合作服務機制,協助農村農民解決電商應用問題。首先,聯絡員搜索網上市場信息,再依據農村農產品和特色產品,通過合理的電商渠道,發布農產品供應信息,促進供需雙方的有效的針對性。并協助農民完成網上交易,交由農民組織貨物和發送貨物。同時也開展相應的基礎知識和網絡安全知識的普及。
(三)積極投入和充分使用各級各類農村電商合作平臺
開展農村電商,不僅要積極參與和使用現今國內成熟的第三方平臺,也應積極參與農產品專門的各級類平臺。自國家推動“互聯網+農業”工作以來,全國各級各地管理部門積極啟動和建設了一批影響力較大的農村電商平臺,如“供銷e家”、“吉禾網”、“延邊特產網”、“淘寶吉林館”等。縣鄉政府應積極尋求上級政府主管部門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推動富有自身特色的農村電商項目開展。
(四)切實解決物流問題
農村電商的開展物流是關鍵的又是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例如光昭村離延邊州州府延吉市有50余公里,單靠農民自身很難解決農產品銷售后的物流配送問題。因此,建議村政府組織形式在延吉市建立一個農產品儲備網點,再利用延吉市多渠道多方式的物流體系,完成農產品的配送。
結論
進入“互聯網+時代,擁抱互聯網”不僅是企業經濟發展新途徑的探索,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條新路線。積極吸收和采用日益發展的技術紅利,制定靈活的、符合當地現實情況的農村電商發展,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的既具備可行性又兼有先進性的,可探索的路徑。
參考文獻:
[1]湖北精準脫貧激勵機制實施意見出臺.貧困縣村脫貧即“脫帽”.荊楚網,2015.8.27.
[2]延大召開全面推進光昭村脫貧攻堅工作動員部署會.吉林省教育信息網,2016.04.26.
[3]閆世達,鐘成春.互聯網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可行性分析及路徑探討.黑龍江金融,2016.7.31.
作者簡介:
元琳(1994.08- ),女,朝鮮族,吉林安圖人,延邊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2013級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
樸光赫(1968.08- ),男,朝鮮族,吉林汪清人,通訊作者,延邊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技術經濟及管理、企業信息化、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