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巍 (天津市藝術研究所 300000)
從舞蹈作品和代表人物看中國當代舞蹈的發展歷程
張 巍 (天津市藝術研究所 300000)
“五四”新文化舞蹈運動發展后,一種新興形式的舞蹈——中國“當代舞”逐漸成型,它吸收了芭蕾舞、古典舞、現代舞的元素和精華,在舞蹈形態、舞蹈語義、風格特點等方面具有鮮明的藝術形象和豐富的審美情趣,并呈現出一定的時代特性。
當代舞;舞蹈作品;代表人物
自從有人類就有舞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舞蹈有了它自身的發展軌跡。啟蒙于“女樂”文化的中國古代舞蹈經歷漢代、先秦、唐代三個高峰之后,并沒有很好地延續下去,直至上世紀初,中國的舞臺舞蹈仍舊呈現“式微”的狀態,幾乎沒有容身之地,舞蹈元素更多的是融入于戲曲中,作為獨立的舞蹈很難尋覓。
“五四”新文化舞蹈運動發展后,一種新興形式的舞蹈——中國“當代舞”逐漸成型,它吸收了芭蕾舞、古典舞、現代舞的元素和精華,在舞蹈形態、舞蹈語義、風格特點等方面具有鮮明的藝術形象和豐富的審美情趣,并呈現出一定的時代特性。
吳曉邦,新中國舞蹈運動的拓荒者,學術界視他為中國當代舞蹈之父。吳曉邦出生于上海郊區一帶,兒時因家庭貧窮被過繼給一個大戶人家,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期被送去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現代舞。在日本,吳曉邦被同學們表演的一個現代舞作品《群鬼》征服,這個舞蹈是典型的現代舞作品,表現的是用現代人的眼光來審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的情況。吳曉邦從未看過如此震撼的舞蹈,這使他對舞蹈有了新的認知。從此以后,他便踏上了“為人生而舞”的道路。之后吳曉邦陸續三次去日本學習舞蹈,抗日戰爭期間,他創作了大量革命題材舞蹈,如《傀儡》、《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歌》等。這些作品鼓舞了當時很多人的抗日熱情,奠基了中國當代舞蹈的基礎。
戴愛蓮,出生于西印度群島特立尼達,14歲到英國學習芭蕾舞與現代舞。她曾是中國舞蹈家協會第一任主席,同時也是北京舞蹈學院第一任院長,之后又創建了中央芭蕾舞團,擔任該團團長,被譽為中國當代舞蹈之母。戴愛蓮于1939年從英國回到中國,她認為中國是個歌舞的海洋,雖然舞臺上的藝術舞蹈不見蹤影,但民間的舞蹈蘊藏著勃勃的生機。在當時毫無舞蹈基礎與土壤的條件下,戴愛蓮的創作十分具有開創性。《瑤人鼓舞》是戴愛蓮在瑤族地區采風時,把當地的祭祀舞蹈加工整理而成的舞臺藝術舞蹈,之后,她長期扎進民族地區,創作了大量喜聞樂見的民族舞蹈,如維吾爾舞蹈《青春舞曲》、藏族舞蹈《甘孜古舞》、彝族舞蹈《倮倮情歌》、苗族舞蹈《苗家月》。
(一)《荷花舞》
曾在世界青年聯歡會上獲得過金獎的《荷花舞》,是中國當代舞蹈發展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最初在民間舞蹈中出現,最終由戴愛蓮改編完成。
《荷花舞》是中央歌舞團的經典作品,表達出新中國百廢待興、積極向上的國家境遇。該舞的表現形式為一個領舞與群舞的關系,白荷花與粉荷花之間的呼應,表達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懷。其中藝術家著重追求民族性元素,“中國符號”特征明顯。
“荷花”象征和平,中國人熱愛和平的一種感情通過《荷花舞》傳遞給世界。該舞蹈清新脫俗,大裙子遮地,舞者全程用小碎步完成。當《荷花舞》初次出現在世界舞臺上,很多人非常吃驚:舞者如水上漂的姿態是如何完成的?其實,《荷花舞》的步伐正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圓場。過去中央歌舞團的演員,練圓場是他們的基本功。但如今,很多舞蹈演員很難勝任《荷花舞》,原因就是他們的圓場技術不夠,走起來蓮花的下擺來回抖動。
(二)《孔雀舞》
《孔雀舞》是云南傣族地區的民間舞蹈,作品以模擬孔雀的生活習性為出發點,如孔雀戲水、登山、走路、抖動羽毛等。該舞蹈最早由男性表演,后由中央歌舞團改編成女子舞蹈,其后長期生活在傣族地區的舞者楊麗萍異軍突起,成為《孔雀舞》的代表人物,也是從民間走出的中國當代舞蹈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
楊麗萍沒有進過任何舞蹈學校,但她的舞蹈卻有著自己的創作方式:走進大自然看一朵花是如何開放,一只鳥是如何鳴叫,一棵樹是如何生長。楊麗萍的代表作《雀之靈》充分把這種清新脫俗表達至極致,通過表現孔雀的精神世界而體現人的精神世界,傳遞的是冰清玉潔的靈魂。孔雀的“靈動”,人的“靈性”,在皎潔月光的襯托下,可謂是美麗孔雀的化身。
雖然上世紀60年代我國的藝術發展緩慢,只有八個樣板戲允許演出,但從舞蹈領域方面還是有收獲的:八個樣板戲里有《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兩部舞劇,在舞蹈界被稱作“一紅一白”。
這兩個舞蹈憑借樣板戲走入千家萬戶,當時即使在偏遠城市的少年宮里,也能觀看到《紅色娘子軍》的全劇表演。特別的是,《紅色娘子軍》的舞蹈形式不是純民族化的,而是西方的芭蕾舞。誰曾想到有著400年發展史的芭蕾,善于表現公主、王子的宮廷舞蹈,居然在中國出現了雄赳赳、氣昂昂,舉著槍、拿著刀的女戰士。由此,當中國芭蕾舞建設出現《紅色娘子軍》時,它的革命性是讓人振聾發聵的,該劇已被世界芭蕾舞界視為中國舞蹈的代名詞。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當代舞蹈的總體風貌呈現勃勃生機。其中舞劇《絲路花雨》從敦煌壁畫中尋覓舞蹈元素,通過父女之間的情感關系表達了人間的真善美,充分體現當時的精神風貌和人們積極向上的姿態,深受觀眾喜愛,以此打響了中國舞蹈向新時期進發的第一炮。之后80年代兩屆舞蹈大賽的舉辦,涌現出眾多優秀作品,中國當代舞蹈迎來高產期。
90年代由張繼剛創作的一臺舞蹈晚會《獻給俺爹娘》就由十部作品構成,《俺從黃河來》、《黃土黃》、《一個扭秧歌的人》等都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黃土地的那份熱愛以及對那群生長在黃土地上的人的謳歌。這一臺舞蹈晚會由小而大地映射出當時無論是從舞蹈本體來看,還是在藝術高度上,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峰,藝術與思想性完美結合。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傳媒時代興起,中國當代舞蹈從中受益,例如張繼剛創作的舞蹈《千手觀音》通過央視春晚走進千家萬戶,吸引了一大批電視觀眾,拓寬了中國當代舞蹈市場。
社會全面發展,我國文藝整體百花齊放。在時代背景下,中國當代舞蹈發展更具寬度,從各藝術門類中借鑒、吸收、提升。改編自京劇《梁紅玉》的三人舞《金山戰鼓》即為當時的代表作之一。該舞由沈陽軍區前線文工團創作演出,講述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孩子用他們柔弱的身體來抗金,作品中既有戲曲的鋼,又有舞蹈的柔,重視技藝與藝術相結合。
我們看到,中國當代舞蹈整體發展歷程中,基本呈現出兩個趨勢:一是中國當代舞蹈的發展一定是走向時代,走向人民,跟我們的國家命運和時代進步密切相關,持續用舞蹈為人民服務;二是經過了一個世紀的發展,中國當代舞蹈已經走向了成熟,其舞蹈作品更加精致,在新時代的發展中必會綻放出更燦爛的光輝。
張巍,男,舞蹈學碩士,現任職于天津市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職務為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辦公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舞蹈理論及舞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