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靜靜
(山東省鄒平縣魯中中等專業學校)
職業素養主要是在社會中從事某一具體職業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素質和修養,是一種綜合職業素質的體現。作為中職院校的文化基礎課程,語文教學不僅僅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與學生將來的職業相關的職業素養。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要為學生的職業心理的健康發展提供優良的知識基礎,同時兼顧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形成。只有這樣,長期堅持,學生的職業興趣才會大大增加,他的職業品質才會逐步提升。
1.融職業理想信念教育于課堂教學中,樹立學生職業自信。中職學生群體中有很多都是中考落榜者,他們早已被貼上了“失敗者”的標簽,學校、家長早已不對他們抱有希望,甚至其本人都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那么,中職教育應該教給這些中職生什么呢?建立中職生這一群體的自信,應當成為日常教學中的首要任務。
例如,在教授《我很重要》時,通過學生對“我到底重要不重要”這一命題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任何時候都不能看輕自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在教授《過萬重山漫想》這篇課文時,通過領略祖先不畏艱險的開拓精神,使學生明白: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們必須有堅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緊的,還是我們自己要有信心,進而提升了學生走好人生每一步的自信和勇氣。
2.融職業道德教育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操守。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課文蘊含的有關職業道德教育方面的素材內容對學生加以引導教育。如在《最后一片葉子》一文的授課過程中,通過讓學生了解蘇最終活下來的幾個原因,告訴學生相濡以沫的友誼的偉大,只要人人都多為別人著想一點,世間將會閃耀著人性美的光輝。引導學生從《一碗清湯蕎麥面》一文中學習母子三人在困境中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的精神以及面館夫婦以誠待人真誠善良的優秀品質。在進行《敬業與樂業》教學時,通過播放央視《時代先鋒》的視頻,結合新時期全國敬業奉獻模范,當代產業工人楷模青島港工人許振超和藍領專家,天津港北碼頭工人孔祥瑞等優秀產業工人的先進事跡引導學生樹立敬業樂業的信念,讓學生感受到舊內容與新時代精神的一脈相承。潛移默化,讓學生自覺的學習“榜樣”,規范自己的言行,內化成自覺行為。
3.融職業情境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開展模擬職業情景為主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讓學生以職業者的角色直接進入,體驗職業生活。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課堂模式,通過實踐活動去發現生活中的語文現象,提煉文化經典,最大可能地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語文美和生活美,從而達成最終目標——提升學生適應社會、適應職業角色所需要的綜合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合作創新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在講授《應聘》時,直接把教室布置成應聘會的現場。按照課前布置的任務,學生準備好材料,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都有用人單位和應聘者兩類角色,經過組內討論探究,最后得出最佳應聘方案。學生變成了課堂的主宰者,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在實際教學中,不同的專業要區別對待,因為專業不同對語文學習的要求也不盡相同。語文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關鍵就在于培養相對應的職業能力,如文秘專業的學生需要的是良好的寫作能力,在教學中應該通過不同文體,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財會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的是不同財會數據的名稱,重點要放在培養學生對詞句和文本的理解能力上;而對于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來講,重點無疑是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在教學中要側重培養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如在講授《求職信》時,根據計算機專業的特點,把授課地點改在微機房,在掌握了求職信的特點、格式和寫作技巧后,學生就利用專業知識,在電腦上直接制作了一份漂亮的電子版的求職信,教學效果不言而喻。例如,堅持每節課前讓學生輪流站在講臺上進行“三分鐘說話”,內容和形式不拘一格,一學期堅持下來,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在教師適當的點評下,激起學生的信心。長此以往,學生的說話儀態、口語表達能力、應變能力都能得到鍛煉和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
與專業技能課相比,語文課程雖然不具備強烈的專業特色,但是作為學生必學基礎課程之一,學好語文,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語文教學中不斷加強職業素養教育,更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職業素養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每名中職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在教育教學中,為培養中職生良好的職業素養而做出自己應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