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鑒嵐
摘 要:信息技術“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生活化尤為重要。
關鍵詞:生活;融入;信息技術;有效教學
在傳統(tǒng)計算機教學向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演變的過程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更強調面向問題解決的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本文重在探討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引入實際生活中的資源,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
一、論信息技術課堂“生活化”的可行性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fā)生作用。新課程從“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出發(fā),要求將課程與生活相融合,讓學生學會運用信息技術的思維去觀察、分析社會,運用信息技術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充分體現(xiàn)生活處處有信息,感受信息技術的價值所在。
二、教材處理,聯(lián)系生活
學習若脫離了生活的實際應用,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適當處理教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讓課堂教學更加生活化。
1.融合地方特色資源
“悠悠鑒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xiāng)”,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xiāng)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于世。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充分融入地方特色資源,化有意于無形,使學生加深對自己家鄉(xiāng)的了解。
例如,我校有近一半的民工子女,為了加強本地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使民工子女也能更好地了解紹興這座古城,在進行八年級上冊《網絡旅行》的教學時,我以“賞鑒湖水,尋古越情”為主題,請學生規(guī)劃旅游線路圖,融合地方資源,無形中向學生展示古城的魅力。
規(guī)劃線路的同時,請考慮交通工具的選擇,兩天行程所需要的費用等。
2.聯(lián)系時事新聞資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作中一名中學生不僅要用心讀書,還應該及時關心時事,關注國家發(fā)展。融入時事的信息課堂教學,更是信息與歷史課堂相融合的呈現(xiàn)形式,學生所學不僅止于技術,更有自己對事件的思考。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搜索網絡信息》的教學過程中,我圍繞當時人們最關注的話題“霾”進行信息搜索與整理。什么是霾?霾是怎么產生的?霾有哪些危害?我們作為初中生能做些什么?以網絡信息搜索為契機,在學生中開展了一堂關愛環(huán)境的教育課。
3.結合學生興趣資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只有當學生對某種學習感興趣的時候,才能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主動學習。教師了解學生的興趣所以,將學生的興趣轉為課堂教學研究的內容,那么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八年級下冊Flash動畫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動畫與游戲相結合進行教學,《動畫補間動畫》的教學過程中,我選取了“植物大戰(zhàn)僵尸”游戲中豌豆射手吐豆豆的場景進行設計教學。《形狀補間動畫》教學時我選用的“切西瓜”游戲也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游戲與教學的結合,很好地詮釋了興趣的作用,諸如此類,學生能從一個消費者轉型成一個生產者,正應了那句“Its so easy”。
三、課堂學習,體驗生活
信息技術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學習時,應從新課程“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出發(fā),注重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讓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理解和應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七年級上冊《搜索網絡信息》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以新聞記者的身份,采訪各行各業(yè)人員對“霾”的認識,產生的原因、危害、如何改善等看法,最后通過對“霾源”的尋找,實戰(zhàn)中體驗成功,最終形成“霾之我見”的報告。
1.角色體驗,初入生活情境
教育作為實現(xiàn)人的社會化過程,運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教學,能讓學生在模擬生活實踐中將學科知識與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在扮演的過程中既掌握了知識,發(fā)展了能力,又能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生活情境。
例如,扮演新聞記者的學生要思考,今天我采訪的主題需要了解哪方面的內容?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從而使學生體會記者的責任與使命。而被采訪者要從所扮演角色的工作職責回答,什么是霾?你覺得你的工作有可能制造了霾嗎?你覺得霾有哪些危害?我們作為初中生(煤炭工人、印染企業(yè)工人、建筑工人、廚師、出租車司機……)能做些什么?從而學會走入不同人群的生活,體驗生活。
2.實踐活動,感受生活情趣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生活情趣,要求實踐活動貫穿學習探究的全過程,真正促使每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參加到學習探究、創(chuàng)意構思中去。
例如,第二環(huán)節(jié)要解決的問題是關于“霾源”照片根源的尋找,要根據(jù)照片和有限文字找到霾源所在地。這需要學生從隱藏的信息里提取關鍵詞,更需要學生有絕不輕縱任何一處“霾源”的決心。當每一處“霾源”被找到,學生眼中所流露出的自豪就如同是罪犯被一一消滅。通過網絡搜索,學生可以更全面的思考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切實地感受生活。
3.探索學習,確立生活價值
從生活中割裂開來純粹的學習是失敗的,獨立于社會的學校也是不存在的,與生活相融,與社會相聯(lián)的學習讓學生更能接受的同時,更幫助他們對人生、他人、社會建立一種認識和主觀選擇,即可以建立最基礎的情感價值觀。他們通過模仿、嘗試和體驗中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建立自己的情感,選擇自己的價值觀。
例如,在完成了所有角色體驗后,最后的“霾之我見”報告中需要學生靜下心來,談談自己的感受,談談自己的思考與收獲。探索中總結學習,使學生更有己見。
總之,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課堂中的生活化元素,貼近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書本的知識成為生活的體驗,讓課堂散發(fā)生活的氣息。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將呈現(xiàn)出另一番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鄧蔚中.新課程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教學的幾點做法[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5).
[2]誠信深.陶行知論生活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04.
[3]盧繼紅.生活化教學的認識與實踐[J].教書育人,2013(7).